观应之乱:室町幕府的内部分裂
前因:室町幕府建立;后果:应仁之乱

作者:容城彬松 / 编辑:王莫失

前因:室町幕府建立

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后,以足利直义为代表的政务派与高师直为代表的军事派政见不合,导致内部分裂,长久对抗。

1350年,北朝改元“观应”,室町幕府的建立者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兄弟二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内部战争,给了原本已经陷入劣势的南朝起死回生的机会,史称“观应之乱”。

这场内战的缘由,可以追溯到14年前,拥立光明天皇、软禁后醍醐天皇的足利尊氏,终于如愿以偿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久后,后醍醐天皇逃到大和国的吉野,并在七天后建立了南朝政府,南北朝分立从此开始。

在足利政权内部,尊氏本人以武士栋梁的身份统领天下武士,而具体政务的处理,则委托给弟弟足利直义管理。但是这样的权力分配,实际上也在内部形成了“两头政治”。南北朝刚刚分立时,南朝势力相比北朝更为强盛。

大敌当前,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兄弟二人还能比较和睦地相处。但经过一阵艰苦奋斗,尊氏战败了北畠显家、新田义贞等南朝栋梁名将,在战场上越来越占据优势。尤其1338年8月11日尊氏正式受封征夷大将军,室町幕府正式建立以后,幕府内部的矛盾开始浮上水面。

足利直义

当时幕府内部分裂成两派,一方是被称为副将军的足利直义为首的政务派。另一方是高师直为代表的军事派,也是反直义派。起初由于南朝名将的凋亡,以及1339年后醍醐天皇去世,畿内地区局势基本稳定,幕府工作重心在内政。所以在这个时候,军事派的高师直说话远远不如足利直义好使。

事情在1347年以后发生了转折,这一年11月,南朝的楠木正行纠集军队向京都进军,一时势如破竹,带给足利一方很大的压力。足利尊氏不得不派出最为善战的高师直、高师泰兄弟前去征讨。

到了第二年,高师直兄弟在四条畷之战大破南军,长驱直入,攻破南朝首都吉野,逼得后村上天皇逃亡贺名生。这下高师直的反直义派在幕府中的力量就大大加强,而直义派渐渐地处于劣势。

1349年6月,越来越忍不了高氏兄弟的足利直义通过上杉重能和畠山直宗向哥哥尊氏提出请求,罢免了执事高师直,并向北朝光严上皇求得讨伐高师直的旨意。而高师直一方没有坐以待毙,8月12日,他率领军队进入京都讨伐足利直义,为了抓捕躲进去的直义,甚至包围了尊氏的官邸。最后迫使足利直义出家并放弃管理幕府政务,并且流放了上衫重能和畠山直宗。

其实这个事件是尊氏与高师直一起谋划的。因为尊氏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弟弟对自己的威胁,尤其担心自己的儿子日后能不能顺利掌权。事件发生后,幕府的政务官就改由尊氏的嫡子足利义诠来担任。所以,幕府内部的矛盾明面上是以高师直为首的反直义派与直义派之间的事,但实际上兄弟之间对幕府统治权的争夺。

1350年,北朝改元“观应”。就在这一年的10月,足利直义的养子足利直冬在九州发动叛乱。这位足利直冬本来是足利尊氏的私生子,可能是觉得说出来丢人,尊氏并不承认这个儿子。但是弟弟直义觉得这个孩子可怜,就收养下了他。所以知道感恩的足利直冬,在生父和养父的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了养父一边。

为了平定叛乱,足利尊氏亲自率军出征。而足利直义则趁这个机会逃出京都,投向了南朝,并接受的旨意讨伐兄长。兄弟阋墙,一个在南朝,一个在北朝,长达一年有余的观应扰乱正式爆发。

高师直

1351年1月,直义军攻入京都,驻守京都的足利义诠逃走,上皇和朝廷全都落入直义手中。2月,迟迟赶来的足利尊氏与足利直义展开一系列会战。尊氏被打得大败,不得不向以高师直出家为条件与直义讲和,直义作为义诠的辅佐重新掌握幕政。

但是内部的分裂依旧没有解除。1351年10月,尊氏开始接受南朝颁布的圣旨,幕府整个倒向南朝,南北朝也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史称“正平一统”。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与南朝达成了共识,由南朝天皇下令给尊氏,让他名正言顺地讨伐足利直义。南北的统一于南朝,意味着站在南朝对立面的直义彻底没有了大义名分。兄弟之间到了这种宁可信任敌人也不信任自己的亲人的程度,也是十分悲哀了。

1352年初,尊氏在一系列战争中大败直义,迫使直义降服。2月,直义被尊氏毒杀,观应扰乱至此告一段落。但是幕府内部的分裂,却一直要到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位的时候才解决掉。原本已经在楠木正行战败后陷入劣势的南朝,也借此重新振兴。室町幕府早期的兄弟阋墙,也在幕府内部种下了纷争的种子,终室町一代,始终没有安定下来过。

后果:应仁之乱

足利直义战败,不久身死,但这次内乱也削弱了幕府的力量,使南北朝迟迟不能统一。这种情况在室町时代一直延续着,直到应仁之乱后才出现改变。

结论:室町幕府从建立之初就有着缺陷,即将军的权力并不集中,形成军事和行政权分离的双头体制,导致幕府内部长期陷入分裂战争的泥潭,许多臣从势力叛服无常。这种情况在室町时代一直延续着,直到应仁之乱后才结束。

阅读数 4.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