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仁之乱:战国时代的开端
前因:足利义政让位给足利义视;后果:山城国一揆

作者:王梦娇 / 编辑:王莫失

前因:足利义政让位给足利义视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29岁仍无子,决定让位给已经出家的弟弟足利义寻,并保证以后即使有子也不会让其继承将军之位,足利义寻还俗更名为足利义视接过哥哥的权柄。

1467年,在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封建领主间发生内乱,以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任期内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名为动乱的中心人物,战火遍布全国,时间长达十年,日本由此开始了战国时代。

在室町幕府中,三四代将军平定叛乱将幕府地位抬升至了新高度,但好景不长,六代将军在嘉吉之乱中被杀,七代将军上任一年便病逝,年仅8岁的足利义政被推上了将军之位。持续混乱的政局,永不停息的权力之争让义政感到厌倦,他每日在茶道和猿乐中放纵自己,在29岁还没有孩子出生时,他决定传位给弟弟。

此时,他的弟弟足利义寻已经出家,起初得知这个消息后,以哥哥年轻还会有子嗣为由拒绝了,义政就立下保证说:今后即便生男子也让其入僧门不继承家督,足利义寻这才还俗并更名为足利义视,接过哥哥的权柄。

命运的戏剧性让人惊叹,这边足利义视刚刚上位还没坐热板凳,足利义政的正妻富子便生了一个嫡长子足利义尚。富子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将军之位,于是拉拢山名宗全给义视下绊子试图拉他下马,义视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也有支持者细川胜元。胜元与宗全在之前便因政见与立场不同有隔阂,又因此事,以宗全为首的“儿子派”和以胜元为首的“弟弟派”正式形成对立开始了斗争。

应仁之乱形势图

这其中不得不提一个家族的内战。儿子派的畠山义就被足利义政放逐,弟弟派的畠山政长取代了他,但很快义就靠着宗全复职。胜元试图让足利义政追讨义就,结果被富子搅黄了,而宗全借此契机,派兵包围了皇宫和将军的花之御所,要求足利义政流放胜元等人,被义政拒绝。

很快畠山政长火烧自邸,并在上御灵神社驻兵,义就赶忙把天皇和上皇送到了将军的府邸避难。紧接着政长出兵攻打义就,义就无奈火烧神社,逃向了胜元处。

这场表面上的家族内斗,实则是宗全对胜元势力的一次打击。胜元自然咽不下这口气,5月,他集结全国的盟军16万,以保护天皇和上皇为名号,布下军阵称为东军。宗全也不甘示弱,共集结11万士兵,在五辻通大宫东布下本阵,称为西军。

起初打着官军旗号的东军将西军驱逐京城中心,但很快,西军又以水军的身份打入京城,就这样来来回回,双方都有不小损失,也没分出个胜负。

应仁之乱图画

然而,在1467年8月,义视突然从东军出走,原因是义政无视立过的保证,与义视的支持人细川胜元决定立嫡长子义尚为将军,不久后回到东军的义视又逃往了比睿山。此时的胜元已经决定彻底废掉义视。11月,宗全的西军在比睿山将义视拥立为“新将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双方互换拥立对象这一荒谬的结果也证明了,新主是谁都无所谓,这是一场宗全与胜元自身权利的战争。

这之后,双方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谁也不能彻底取胜。随着时间的拉长,多方势力混杂在其中,战火也从京城蔓延到了全国,整个国家可谓是没有一块好地。渐渐的,其中的大名们也产生了厌战情绪。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473年,这一年,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相继离世,义政将位子传给了儿子义尚,第二年,胜元之子政元与宗全之子政弘达成以和解。但一些残存势力不甘心就此收场,不断进行着小规模的战争。直到1477年,政弘撤权西军瓦解,才算彻底没有了战争。11月,幕府举行了“天下静谧”的祝宴,这场长达十年的动乱终于宣告了结束。

后果:山城国一揆

山城国一揆是发生在1485年山城国南部的一场以国人为核心的武装斗争。应仁之乱结束后,仍旧保守战乱的人民以国人为中心,加上细川政元为后盾,一同发起山城国一揆把政长与义就赶出山城国。

结论:应仁之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战乱让国家一片混乱,盗贼横行,还促使了幕府将军、守护大名的没落,“下克上”效应在全国扩散。自此日本进入混战的时代,开始新旧势力的更替。另外许多公家因为躲避战火来到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阅读数 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