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深处到走出国门,背后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瑶族舞曲》
跳完这支长鼓舞,便可召唤亡灵。

彭修文具有丰富的想像力,《瑶族舞曲》的改编工作差不多是重新创作,是一首按照“西方化”的表现手法,由中国民族乐曲改编成的现代乐曲。

——作曲家周文中

瑶族舞曲 -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mp3
00:0007:54

如果能歌善舞是一种天分,那么瑶族儿女就是与生俱来的拥有者。

早在唐代,瑶族就有长鼓歌舞的习俗。它记载着瑶族的部落起源与迁徙,以及文化祭祀。是瑶族的重要符号。

传说在远古时代,瑶族的始祖之神盘瓠从天而降化为龙犬,帮助正义的平王打败了残暴的高王,建立了顺天利民的朝廷,这也与“先有瑶,后有朝”的说法相吻合。平王履行承诺,封盘瓠为王,并将美丽的三公主许配给转化为凡人之身的盘瓠为妻。他们远离朝廷,居住深山,诞下六男六女,也就是传说的瑶族十二兄妹、瑶族发源十二姓。

盘瓠大婚

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幸身亡。儿女们闻讯赶来,砍下崆桐木做成鼓身,以羊皮蒙制鼓面,日夜击打,悼念父亲的亡灵,以寄哀思。他们约定,每逢农历十月十六,瑶民便齐聚、打起长鼓祭祀盘王。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娱神娱人的祭祀长鼓舞。这就是长鼓和长鼓舞的由来,也是“盘王节”的由来。也正因如此,长鼓舞自带一层悲壮的底色。

然而,大山深处的瑶民一定想不到,几千年以后,他们的民族音乐将被带出深山,踏出国门… 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外乡人的到来...

瑶族长鼓舞

1951年,中央决定向全国各民族地区派团访问。七十余位干部组成了“中南访问团”,分赴广东、广西、湖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

刚刚20出头的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刘铁山便是其中一员。他跟随访问团来到广东北部连南瑶族自治县,一住便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采风,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连南瑶族自治县

瑶族同胞的淳朴民风与热情好客,让刘铁山倍感温暖。此外,他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当地人对歌舞的狂热,他们敲着长鼓,载歌载舞,这让刘铁山颇感惊讶。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便开始收集、记录当地的民歌和舞蹈资料。

几个月后,刘铁山踏上归途。刚回到北京,他就接到一个任务,“当时周总理要我们为首都人民举行文艺汇演。”刘铁山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情急之下,刘铁山想到了在粤北瑶山的采风经历,便写出了《瑶族长鼓舞》。这便是《瑶族舞曲》的前身。

《瑶族舞曲》曲谱

两年后,在一次文工团汇演中,作曲家茅沅听到这首作为少数民族舞蹈配乐的《瑶族长鼓舞》,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便将其改编成了一首管弦乐作品。

作曲家茅沅谈及《瑶族舞曲》的创作

改革开放后,《瑶族舞曲》不仅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还流传到了海外。指挥家彭家鹏就曾指挥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过这首作品。作东方管弦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瑶族舞曲》入选为“美国十大中国著名乐曲”。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舞曲》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 指挥:彭家鹏

《瑶族舞曲》带着故土的温度与传说,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它被各个时代的创作者赋予不同方式的艺术表达,这无疑是其生命力的最好印证。

阅读数 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