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萧瑟,二胡也有清新风雅的一面 |《空山鸟语》
大自然的空旷、山谷的幽远、鸟鸣的清脆,在这部作品里表现得活灵活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空山鸟语(二胡独奏) - 华夏民族乐团.mp3
00:00 03:18

王维在诗中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在鹿柴附近所见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色。山的冷清,寂静,被一个“空”字勾勒而出。眼前杳无人迹,宛如太古之境,诗人在此情此景中与那空廓虚无融为一体。

这些悉悉索索的声响,在空山之寂里被无限放大,一瞬间,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刚才还热闹着的那些丰富音色,将此时此刻的清寂格外地凸显。

王维《鹿柴》

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借王维此诗,另辟蹊径,将“人语响”改为“鸟语声”,作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让“人语”也消失不见,只剩清脆的鸟语主导着空山里这一部大自然的交响曲。

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想象力与意象性的作品。

1924年冬,《空山鸟语》一曲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师生音乐演奏会上初次演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当时便誉满京华,名闻遐迩,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曲。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空山鸟语

全曲分为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缓慢的引子带着装饰音,八度、五度、四度地大音程跳进,仿佛空谷回声,渲染出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

时值长短不一的倚音与高八度音重复着,好似是空寂的大自然中,鸟儿们不时从某个角落鸣叫一声,回音随即有从山谷的另一头悠然传来。大自然的空旷、山谷的幽远、鸟鸣的清脆,在开头三个音的表现形象里描绘得活灵活现。

接着,前两段清新活泼的旋律出现,充斥着活跃的气氛。段落一开始的速度承袭引子部分的缓慢,而后逐渐加快,仿佛是山谷中的鸟儿们被开始时近时远的啼鸣所吸引,纷纷引吭高歌起来,一拥而上,一派活跃的生气盎然而起。

《空山鸟语》二胡-孙凰

后三段运用各种拟声的表现技巧,栩栩如生,描绘出一幅百鸟争鸣的画面。这部分主要以跳进旋律为主,好似生机勃勃的鸟儿来回串跺的活泼场景。

演奏速度也随之切换回原来的快板,提取了主题中四度、八度的音型特征和第二段落的音调加以变奏。对山中鸟语的喧闹情景的表现,表达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深深喜爱与热情赞颂。

继而,在快速的借鉴拨弦乐器中使用的同音轮指技法的演奏中,旋律中仿佛描绘了众多鸟儿争相啼叫,鸣叫声形成错落层叠的音响。

在第五段落的最后,大量滑奏技法的演奏加入,并运用大跳进行,以及音区、音色上的变化对比、灵巧的装饰,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来自不同角落响起的鸟啼声。不同鸟叫声描绘了不同鸟儿的特征,器中的高八度重复,意在渲染空谷回声的意境,引子主题一并形成遥相呼应。

尾声部分画龙点睛,将旋律升华,末句采用了分解大三和弦的上行旋律,明亮有力,对生命的热爱与美好事物的追求的主题,也就此步步升腾而出。

空山鸟语

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有一座山,满山都是竹林,鸟语花香,唯美无比。这首曲子,就是作者被当时的景象所打动而创作。

以大自然景色作为灵感创作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就早有各种各样的先例: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喜欢在作品里融入浓烈的北欧民族气息,主题与挪威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作曲家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等等情愫,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作品,尤其是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当中。

挪威风光

更为我们熟知的例子,便是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贝多芬天生热爱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频离开维也纳,为的便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呼吸着新鲜空气,在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田园

刘天华的作品中,很多都折射出了这般中西音乐结合的艺术创作观念。《空山鸟语》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明显领先于时代,借鉴了很多新的创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性。

他极大地发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引入新的技巧、改革乐器、改进记谱方法。这些革新,都对二胡演奏艺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将二胡从民间引入大学讲堂,建立二胡学科,倡导规范教学,对二胡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阅读数 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