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桶狭间合战;后果:织田信长上洛
作者:伊楠 / 编辑:王莫失
前因:桶狭间合战
日本永禄三年(1560年),中骏河大名今川义元不敌织田信长,战败,此役织田信长崛起,松平元康(后改名为德川家康)脱离今川一族的控制。
1563年,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结成“清州同盟”,这是对日本战国局势影响颇深的一次结盟,同盟使得织田氏向西日本扩张没有后顾之忧,而德川氏借势取得独立,并一步步坐大势力。
命运总是充满巧合与神奇,原本松平氏(即德川氏)要抵御织田氏而向今川氏借兵,年幼的松平家康(永禄十年奉敕改为德川家康)被送去骏府城作人质的路上遭劫送到骏府城作人质,但在路上遭劫,德川家康竟然兜兜转转被掳去了织田家,也在那里认识了日后叱咤战国的织田信长。
两人再度被命运牵扯到一起,则要等到永禄三年(1560年)的桶狭间合战,这一战中骏河大名今川义元不敌织田信长,战败而亡,从此日本东部势力最大的今川氏一蹶不振。织田信长经此一役名声大噪,继续扩张之意已难以压抑。而德川家康则趁机脱离了今川氏的掌控,但德川家康的行为惹怒了有如垂危病狮的今川一族,他们虽元气有伤,但张牙舞爪仍令德川家康心有余悸。

桶狭间今川义元血战
此时的织田氏与德川氏虽仍是敌对的,但织田氏希望能稳住东日本,好令他们能顺利在西日本扩张势力,德川家康则希望能借助强有力的力量稳定住家族独立的地位,正是双方利益所趋、各取所需,促使着织田氏与德川氏放下过往的仇恨,走上结盟之路。
最开始结盟的想法是德川家康的构想。永禄四年(1561年),今川氏气恼德川氏脱离掌控,杀死了德川家族的人质,其恐吓之义不言而名,德川家康为了能够保持独立的地位,萌生出于领地之西的织田氏结盟的念头,于是派出使者与织田氏交涉。
织田信长对此回应也比较积极,派出使者负责与德川氏协商,碍于两家族间屡有战火,彼此间罅隙很深,结盟的磋商其实并不太顺利,经过两年时间,正式的同盟才初见雏形,德川家康主动赶赴清州城拜会织田信长,与会中提出正式结盟的建议,这便是“清州同盟”的开端。
同盟关系的发展一开始是良性的,对等的,双方也都在为同盟关系的加固而有所努力,同盟关系的影响涉及两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永禄十年(1567年),德川家康的长男迎娶织田信长的女儿,以姻亲关系为同盟加一道锁链。
双方的结盟让两方都受益颇丰,譬如在军事上互有帮助,德川家康曾在朝仓讨伐战、姊川之战时对织田信长施以援手,织田信长也在三方原合战、长篠合战等战役中给德川家康不小的帮助,今川氏没落之后,由织田信长在其中斡旋,使得德川家与武田家瓜分了今川氏的遗产,让德川氏的实力逐渐增长。
而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举动引起了很多股势力的畏惧与忌惮,尤其是1570年至1573年室町幕府末将军足利义昭发动讨伐信长的战争,被形象称作“信长包围网”,期间足利义昭的副将军曾笼络德川家康,希望德川家康能成为包围网的一环,但德川家康在分析利弊之后,拒绝了这份橄榄枝,使织田信长的压力有所减轻。这场战役不仅对织田信长戎马一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清州同盟”经受的一次重要考验。
织田信长的时间地图
但好景不长,这场同盟也并没有在战国的战火跌宕、利益角逐中屹立不倒,本就是利聚而来,利尽自然散去。天正二年(1573年),信长包围网瓦解,织田氏消灭了众多对手,在近畿内早已经是所向披靡,德川家康却仍只是三河和远江两地的统领,势力怎能相提并论,德川家康屈从织田信长,已经是必然的选择,一旦天平失衡,同盟关系的破裂更是可以预见。
织田信长曾经女儿德姬嫁给德川家康的长子信康,这本是一桩儿女姻亲、稳固同盟的美事,可惜小夫妻却结成怨侣,德姬更是密告家康夫人筑山殿与武田氏暗相往来,为防止德川倒向武田氏,天正七年(1579年)信长要求德川家康杀掉自己的妻子筑山殿,为绝后患更要杀了他的长子德川信康,这份同盟危机虽最终随着筑山殿、德川信康两人的身亡而看似被解决,可案件之下的暗涛汹涌却为同盟的瓦解埋下了先声。
天正八年(1582年),织田信长遇袭身亡,天正九年(1583年)织田信长的继任者织田信雄为夺回近畿地区的优势,向德川家康求援,即使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德川家康获得了不错优势,可德川退军后的信雄仍不敌丰臣秀吉,不得已向丰臣秀吉求和。而德川氏面临着家臣倒戈,加之丰臣秀吉对其家族采取的怀柔政策,也让德川家康亲自赶赴大阪向其臣服。到此,清州同盟便被掩埋在历史长河。
后果:织田信长上洛
此次结盟,令织田氏得以稳固东日本向西日本方扩张,而德川氏得以借势中兴,并一步步走向鼎盛,最终能够一举统一日本。
结论:在日本的战国时期,“信义”是一件昂贵的奢侈品,因此趁得维持二十年之久的清州同盟格外奇异。虽然这场同盟生于逐利,终于利散,但仍对双方乃至整个战国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织田氏得以稳固东日本向西日本方扩张,而德川氏得以中兴,并一步步走向鼎盛,整个战国向少数大名争夺势力的“个人秀”,都与这场同盟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