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撤离突尼斯
前因事件:阿尔及利亚战争;后果事件:赫迪·努伊拉担任中央银行行长。

文/全历史王梦娇

前因

阿尔及利亚战争:1961年,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法军占用比塞大港口向阿尔及利亚运送物资。

1958年,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反抗法国,寻求独立的战争。突尼斯夹在中间很是为难,两边都不敢得罪。

法军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暴行

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想和阿尔及利亚搞好关系,毕竟曾被法国“保护”的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同病相怜。突尼斯现在刚独立,需要拉拢盟友。可另一方的法国,实力强大,突尼斯也不敢正面对抗,引火上身。

于是布尔吉巴试图在双方做调和,然而突尼斯和法国实力悬殊。谈判结果可想而知,突尼斯的调和方案,被法国驳回,法国不可能轻易放下眼中的猎物。

突尼斯的地理位置

不久,法国向阿尔及利亚边境的小村庄发动了空袭。

布尔吉巴改变策略,决定利用双方交战,法国无暇他顾的机会,驱逐仍驻扎在突尼斯的法国军队,消除法国的影响。

布尔吉巴当即对法国发出警告,要求突尼斯境内的几千名法国士兵赶快离开,并拆除建设在比塞大港口的军事防御实施。

这要求不是毫无根据的,本来在突尼斯独立时,法国便承诺撤离,可谁知两年过去,法军一直霸占着比塞大港口,向攻打阿尔及利亚的军队运送物资,完全没有离开的意思。

布尔吉巴再也无法忍受,再加上对阿尔及利亚抱有同情心。于是,布尔吉巴利用对法国憎恨的群众,让他们同党内的积极分子组建了人民军队,希望用武装力量迫使法国离开。

人民军队包围了比塞大港,不允许任何法国飞机通过港口上空。法国政府一看,立马也派出空军作战队同突尼斯对峙。

比塞大省内港与外港

法国伞兵是最早抵达战场的,他们先是从空中突降,紧接着就同地面上的突尼斯兵展开激烈交战。随后,法军空中舰队前来支援,而突尼斯空中力量薄弱,几乎全是炮兵、步兵等地面武装,所以敌人来自高空的攻击,让突尼斯军毫无防范之力。

之后又经过几天的交战,突尼斯终究敌不过装备优良、作战经验丰富的法军,数千名人民战士全部英勇牺牲。

谈判无用,武力不敌,突尼斯没了办法。赶不走这个比自己强大许多的恶霸,布尔吉巴只好向联合国求助。

联合国安理会对此事进行了协商,与会国家对于法国与突尼斯的矛盾进行了投票表决。最终,除了弃票的国家外,所有国家都认为法军应该离开突尼斯,毕竟当初可是法国自己答应了此事的。

突尼斯感觉自己受到了公平待遇,还没来得及高兴,作为常任理事国的法国使用了一票否决权,这种出尔反尔的“厚脸皮”行为令布尔吉巴愤怒得七窍生烟。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自然没有放任这两个势同水火的国家不管,为了避免布尔吉巴采取什么极端措施影响和平,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亲自去了一趟突尼斯,但也没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了不久,战争结束了,法国没能阻止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在这场战争中,法国损失十多万人,耗费了近四亿法郎,但依旧让阿尔及利亚脱离了殖民统治。法国觉得它需要缓一口气,这时若是再激怒突尼斯,进而武装反抗自己,就得不偿失了。

再加上联合国一直催促法国撤退,法国军队正好顺着这个台阶下,就同意了从突尼斯撤军。

接下来,法国军队开始了从突尼斯的撤离,持续了近一年,最后一批法国士兵终于回到法国。

后果

赫迪·努伊拉担任中央银行行长:1963年,法军彻底离开突尼斯后,大批外国移民也离开突尼斯,导致突尼斯社会工作人员紧缺,一时间无法弥补。赫迪·努伊拉担任了中央银行行长,承担起了管理国家经济的重任。

结论:法国虽然答应撤军,却一直不履行承诺,凭借大国身份强占港口,最终导致两国关系极度恶化。

阅读数 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