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显克微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前因:一月起义失败;后果:显克微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刘海龙

前因

1863年波兰一月起义失败后,俄、普(德)等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波兰文化发展受阻。

1905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里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世界名流济济一堂,翘首以盼。这里正在举办第五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音乐响起,一位老者起身,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牌与证书——他就是亨利克·显克微支。他在获奖演说中,他难掩内心的激动,盛赞这份荣耀属于伟大的“波兰语和波兰语精神”。然而,对显克微支而言,通往这一荣誉的无疑是一条漫长的荆棘路。

显克微支出生于波兰波德拉什地区的一个小村庄,故乡的田园风光与瑰丽传说使他自幼充满着对文学的热爱。1858年,12岁的显克微支来到华沙求学。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他按照母亲的意愿考入华沙大学医学系。然而,他心中对文学的热爱却与日俱增,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手头能找得到的文学书籍,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成为他的偶像。终于,他对文学的热情以及表现出来的创作才华打动了她的母亲,他如愿以偿地转入文学系学习。到此为止,他本可以通过大学文凭来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亨利克·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

原来,在波兰一月起义被残酷镇压后,沙皇俄国对波兰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压迫政策,不仅代议机构被取缔、报刊书籍的审查制度更加严格,就连民众的日常活动都处于秘密警察的监视之下。显克微支的家族曾经参与一月起义,并付出了重大牺牲,因此他从心底里厌恶沙皇的反动统治,希望有朝一日波兰能够获得完全的自由。1871年,华沙大学被强制更名为华沙(俄罗斯)帝国大学——这显示出沙俄彻底抹杀波兰民族的意图,令显克微支难以忍受。于是他依然放弃学位,以此来抗议沙俄政府的屈辱指令。

没有获得学位的显克微支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就在这时《波兰报》的编辑向他伸出了援手。原来,他的文学才华以及爱国情怀使他赢得了这位编辑的尊重和认可,后者为显克微支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由此可以继续创作生涯。1876年,在担任驻美记者期间,他走遍了美国的大城市,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波兰侨民。他认识到,新大陆并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而失去祖国庇护的波兰人,在异国他乡遭受的歧视与内心的孤苦比其他民族更甚。为此,他写下了名篇《灯塔看守人》,并开始酝酿心中的长篇史诗——这就是后来令他蜚声世界的《卫国三部曲》《你往何处去》

以波兰17世纪历史为背景的游戏《骑马与砍杀:火与剑》

《卫国三部曲》讲述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故事,由三部长篇小说组成;而《你往何处去》则以古罗马暴君尼禄统治下早期基督徒的生活为背景,赞颂了他们用信仰对抗暴政的勇气。显克微支在其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主人公尽管性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具有善良、宽容、不畏强权、勇敢求爱的高贵精神,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则使读者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有一次,一个外国人来到波兰,发现当地人每当提及一个名字就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以为这是某个当地名流,或是一位著名演员,而当他询问后才得知,原来他是显克微支小说中的主人公!

显克微支的获奖对于波兰民族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是波兰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位是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玛丽·居里),也是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要知道,当时的波兰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政治实体。他的获奖提升了波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并使波兰文学真正走向世界,迄今为止,波兰已经诞生了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尽管如此,他的晚年却并非风光无限。一战的炮火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被迫漂泊异乡,最终在瑞士去世。他的眼睛未能见证波兰的重生就永远的闭上了,但是他笔下的人物至今仍打动着无数读者。

后果

显克微支由于“作为史诗作家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波兰文学正式走向世界。

结论:《卫国三部曲》与《你往何处去》,使显克微支荣获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升了波兰民族的自豪感,并使波兰文学走向世界。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