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兰甘亨大帝引进佛教;后果:素可泰王朝被阿瑜陀耶灭亡。
作者:赵晨羽 / 编辑:陆伯让
前因:兰甘亨大帝引进佛教
兰甘亨王在位时期,为了建立与政治独立相适应的宗教文化,积极引进经锡兰改造过的小乘佛教,佛教对昙摩罗阇一世产生巨大影响,使他倾其一生发展佛教事业。
约公元1360年,素可泰王国的律泰王玛哈·昙摩罗阇一世完成了一部佛学巨著《帕銮三界》,这是泰国第一部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也反映了最初期泰国文学的成就。
为什么泰国会成为“黄袍佛国”?为什么泰王往往需要出家?我们就从这部《帕銮三界》的诞生中寻找答案。
在国王兰甘亨王引入小乘佛教后,素可泰王国就有了文化底气,她终于可以与吴哥王朝崇尚的贵族文化相抗衡。小乘佛教追求的是众生平等,倡导通过改变现状来达到超脱之界,这无疑为素可泰提供了支持:她和吴哥帝国是平等的,所以独立名正言顺。
佛教由此在素可泰备受推崇。

兰甘亨是泰国历史上的七位大帝之首。
公元1347年,兰甘亨大帝的继任者罗泰王驾崩,王子律泰战胜叛党而继承大统,这就是玛哈·昙摩罗阇一世,或称律泰王(立泰王)。律泰王同样推崇佛教,比先祖更加虔诚,决心将小乘佛教发扬光大。
然而,看似宏大的愿望,其实背面就是律泰王在政治上的孱弱。
甘兰亨国王去世后,素可泰已经有所衰落,律泰王继位时还有过一段内乱。
所以,14世纪60年代,律泰王沿着巴塞河拓展势力,中途被新兴的阿瑜陀耶王国击溃,经此一役,素可泰王国反而被掠走了重镇彭世洛。律泰王受到巨大打击,返回素可泰,不再武力扩张。
彭世洛是素可泰的重要城市,相当于汉朝的洛阳,律泰王想要夺回,国力却又不足以支撑战争。

彭世洛与素可泰城互为倚仗,非常重要。
好在,阿瑜陀耶也受佛教影响,所以律泰王宣布准备退位,出家修行,想以国王出家为筹码,赎回彭世洛。
看到律泰王的让步,阿瑜陀耶王朝的乌通王同意交还彭世洛,但也对律泰王提出一个严苛的条件:要求他立刻到彭世洛去,将素可泰王城和甘烹碧交由他人管辖。
律泰王从此在彭世洛的寺庙待了7年。
期间写下了佛教宏伟巨著《三界经》,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书名改为《帕銮三界》。
律泰王作为佛教的著名学者和保护人,精通三藏佛经,这部书中他论述佛教宇宙观,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除了1292年兰甘亨大帝留下的碑文外,此书为泰文书籍最古老的著作。

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
律泰王还对佛教进行改革,他将佛教僧侣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伽马瓦希僧侣集团住在城市寺院,进行佛教经典研究;阿伦耶瓦西僧侣集团居于乡村丛林寺院,注重苦思冥想,以求顿悟脱凡的境界。
由于律泰王的提倡和大力支持,锡兰派小乘佛教在素可泰更加繁荣发展起来,时常有锡兰的高僧受邀来到素可泰讲经传道,佛像的雕塑也在这一时期最为精致出色。
想不到的是,律泰王还影响到了阿瑜陀耶这个对手。
律泰王在彭世洛写书的时候,也在一直默默等待时机,希望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
后来,阿瑜陀耶王国的乌通王去世,这个国家也陷入王位争夺战而自顾不暇,律泰王盼来了机会,重新回到素可泰城,独立的素可泰王国又延续了十几年。

当时的版图,以及彭世洛的佛寺景观。
但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不久,就遭到阿瑜陀耶王朝的入侵,素可泰王国渐渐被阿瑜陀耶吞并。
而律泰王退位入寺,削发为僧的事,却开泰国国王出家为僧之先河。
律泰王的事迹传播开来,由此成为民间一种惯例:凡是男子,一生中一定要进寺院当一个时期的和尚(通常为四个月),连阿瑜陀耶国王也都遵循这一传统,用出家再还俗的经历来证明自己佛王合一的身份,由此来获得宗教赋予的权威。
因此,律泰王被誉为玛哈·昙摩罗阇,彰显他为佛教事业所倾注的心血和功绩。
后果:素可泰王朝被阿瑜陀耶灭亡
由于昙摩罗阇一世没有出色的理政才能,一生沉湎于佛教,素可泰这一时期遭受外族入侵和属国脱离统治独立等内忧外患,加速了素可泰王朝的灭亡。
结论:昙摩罗阇一世写《帕銮三界》,留下了泰国早期的文学经典和宗教经典,而他出家的事,又标志着王权与佛教的结合进入新的阶段,因为律泰王,小乘佛教也逐渐成为泰国主流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