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
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及我洪湖鱼米乡。
正是因为热爱着自己的家乡,热爱着这片洪湖,他们才奋不顾身的守护着这里——土地真正的主人永远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他们唱着家乡的歌,说着家乡话,是他们与这里血脉相连。
《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家喻户晓,它以歌谣体的形式,诉说般的用明快悠扬的旋律唱出洪湖“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万顷稻谷香”的宁静。这首歌用绵密柔缓的节奏,干净舒展的唱腔,让洪湖的美景画卷般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虽然洪湖人民的生活是“一条破船一张网,风里来,雨里往,日夜辛劳在洪湖上”,但是他们的歌声里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住的是为家乡骄傲的情感。

《洪湖赤卫队》小人书封面
歌剧《洪湖赤卫队》讲述的是洪湖人民在秋收起义之后,反抗地主渔霸统治,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这是一部精致的作品,也是非常有时代性的作品,尤其是在红色音乐史上。因为对于民歌红色改编得如火如荼正是在《洪湖赤卫队》发生的年代开始的。
洪湖属于鄂豫皖根据地,这片地区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生活艰难经济落后,文化教育程度低,却使得这里生动地传唱着无数鲜活的民歌。在苦难的生活中,唱民歌成是人们几乎唯一的娱乐方式。为了宣传革命,鼓励乡民读书识字,根据地党政机关开展了民歌的改编工作。其中传唱至今的根据地歌谣有《八月桂花遍地开》、《兄妹识字》、《夫妻开荒》等等。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此时无论是民歌的红色改编能力,还是群众的对乡土音乐的感情,都已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洪湖赤卫队》作为本土歌剧对民歌的运动驾轻就熟,它对许多湖北天门、洪湖等地民间小调的改编都十分成功,让整部歌剧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地图
除了民歌之外,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对戏曲元素的运用上也很成功,尤其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戏曲起到的作用非常巧妙。剧中有一场戏是韩英和母亲在牢房相遇的场景,这里的著名唱段是《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一唱段就直接使用了戏曲板式的变化。
戏曲的板式变化不是简单的变奏,也不是音乐结构的大幅变动,而是旋律进行速度急缓和歌唱力度强弱的调整。作为戏曲音乐的一部分,板式变化天然有戏剧性,对剧情氛围营造的作用十分明显,其过渡之间也相对自然。

电影《洪湖赤卫队》牢房中的韩英
在韩英母女牢房相遇的情节中,母亲劝韩英不要受敌人的胁迫,坚决不写招降书信。音乐处理使用戏曲板式变化之后,由慢四板转为小快板,先是哀切深情的母女相叙,再是母亲情绪饱满的大义相劝,生动的表达出了母女虽是忍痛诀别,却不畏强暴的气节和精神。
在《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情感的转折有三次,而正是戏曲板式的变化将三次转折不露痕迹地烘托了出来,到了唱段最后,韩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做出了最后的慷慨陈词:“儿要看,天下的劳苦人民都解放!”唱到这一句,情感抒发已经达到极致。
这是韩英留给母亲的遗言,也是无畏坚定的信念,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多层含义。因此在音乐上使用了较为自由的散板,没有固定的节奏,也没有固定伴奏旋律,给演员留够了表现的空间。而演员也用一个响亮的高音,将情绪推到达了最高峰。
《娘的眼泪似水淌》王玉珍 刘淑琪演唱
《洪湖赤卫队》讲述的是洪湖人民的故事,因此在歌词中使用了许多当地方言口语音调。并且,在词曲的创编中,对方言的处理十分讲究。尽可能地做到了保留特色方言口音的同时,也与音乐紧密结合。
比如,在歌剧开场时,韩英劝刘闯不要冒进,刘闯的唱词比较口语化:“密云不散难见天,话语未说明心中烦。”其中的“说”字采用湖北音,将翘舌音改为平舌音,与音乐中的一个小小的上行转折协调。而在《洪湖水浪打浪》中也有同样的“说”字——“人人都说天堂美,怎及我洪湖鱼乡”中,“说”字主旋律是一个单音长音,这里的歌词上也比较书面化,为了使字音清晰,也适应柔缓悠扬的音乐,因此并没有采用湖北音处理。
小戏骨《洪湖赤卫队》韩英劝刘闯桥段
尾音音调上扬是湖北方言的特色,在音乐编创中也在旋律上随之上扬,构成了一种方言的氛围,虽然有时演员只是以普通话演唱,也使腔调中带着湖北方言音效。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整部歌剧在细节中无时不体现出温厚的乡土风情。
在对本土音乐使用的同时,《洪湖赤卫队》更是把西方歌剧的许多形式运用的炉火纯青。比如在开场使用了大合唱的形式,多声部协调,声势浩大,表现出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对韩英回来的焦急盼望。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中,使用了女声二重唱的形势,两个女声都有一定的独立空间,也有互相的配合,互为补充,互相交叉,制作出了和声的美感和咏叹的情绪。这是民族音乐中不常用到的。

电影中《洪湖水浪打浪》拍摄场景
由歌剧改编的电影《洪湖赤卫队》对细节的要求也十分严格。电影拍摄于1961年,那正是历史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最困难的时候。演员王玉珍回忆,那时食物不够吃,剧组出现了男瘦女胖的现象——因为饿,饰演男主角刘闯的夏奎斌体重从79.5公斤下降到了59公斤,身上的肋骨都凸了出来。
就在夏奎斌越来越瘦时,饰演女主角韩英的王玉珍却出现了浮肿,越来越“胖”,身上一按就是一个印,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
但是,戏要演。为了突出英雄形象,导演谢添严格地要夏奎斌口塞棉花,让腮帮子鼓起来。由于棉花长时间在口里摩擦,夏奎斌的口腔都打出了血泡。而胖了韩英也使拍摄无法顺利进行,剧情中韩英要关牢房吃苦头,她这么“胖”下去就没法拍了,为了让她恢复形象,剧组特别照顾剧组特别照顾饰演韩英的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有一次她数了数,有25颗,与她当时的年龄正好一致。

夏奎斌饰演刘闯
《洪湖赤卫队》无论是对本土音乐还是西方形式,甚至是拍成电影时的严格要求,都是精雕细琢的体现。它的几乎每段唱段都朗朗上口,传唱至今,而经典台词“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被写入了许多文学作品中。这部歌剧到现在依旧在被改编翻新。近期最为知名是改编就是小戏骨版《洪湖赤卫队》。正是因为它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才造就了它的成功,也为中国歌剧带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