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第二次托伦合约;后果:立沃尼亚战争。
文/谭百万
前因
1466年,战败的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联盟、普鲁士联盟签订托伦合约,骑士团完全沦为波兰的附属,从此在其掌控之下了。
1525年,条顿骑士团团长阿尔布雷希特宣布建立普鲁士公国,并对波兰国王宣誓效忠。
事实上,条顿骑士团同波兰之间是恩恩怨怨一直纠缠不休,要是谈及原因,无非是谁又占领了谁的地盘,谁又侵夺了谁的利益。而这次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爆发新的矛盾,则是因为1466年签订的托伦合约。
当时,条顿骑士团一如往常一样不断对外扩张,并与波兰对上了阵,波兰给了骑士团重创,穷途末路的骑士团为获喘息之机,与他们签订了托伦合约,沦为了波兰的附庸。
阿尔布雷希特的族谱
可想而知,一直张扬跋扈、到处扩张的条顿骑士团怎肯甘心屈居人下,况且还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老对头波兰,因此自从1466年托伦合约签订后,骑士团就一直没有消停过,拒绝向波兰纳贡,想要寻求独立,不过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他们还一直处于波兰的掌控之下。
但是骑士团的契机很快就来了,当时的骑士团大团长萨克森的弗里德里希去世了,骑士团内部正在商讨新的团长人选(条顿骑士团与当时很多中世纪国家不一样,团长并不是世袭,而是由骑士中选举而来)。阿尔布雷希特就在这时进入了骑士们的视线。
阿尔布雷希特之所以后来能成为条顿骑士团的新任大团长,完全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母亲是波兰曾经的国王卡齐米日四世的女儿索菲亚,如今波兰的国王齐格蒙特一世正是他的舅舅。骑士团正是看中了他同宗主国波兰的亲属关系,认为熟人好办事,寄希望于他能带领条顿骑士团摆脱波兰的统治。

齐格蒙特一世在1517年娶了斯福尔扎家族(意大利著名的米兰统治者)的女性成员为第二任王后之后,他把文艺复兴的文化引入波兰,大力赞助艺术并引进意大利的建筑师、艺术家与名厨,促成16世纪的波兰黄金时代。
阿尔布雷希特也确实这样做了,他一上任就开始盘算如何带领骑士团摆脱波兰的掌控。但是此时的条顿骑士团今非昔比,军事实力实在难与波兰抗衡,因此他决定先采取外交手段试试看。
他首先向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求助,希望得到他的庇护。但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也不傻,他不愿为一个已经衰落的骑士团去平白无故地招惹强大的波兰,因此他拒绝了阿尔布雷希特的请求。
外交未果,此时骑士团内部又出了事。一些骑士在波兰领土上肆意妄为,惹怒了波兰国王,波兰对骑士团出击,打得骑士团连连败退,最后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才算了事。
虽然停战了,但阿尔布雷希特担心波兰会再次进攻,因此他去参加了此时在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德意志纽伦堡举行的帝国会议,他希望能在会议上寻求德意志王公们的帮助,但和之前一样,大家都不愿意与波兰为敌,他的这次求助也没有任何成果。
但他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也正是这次意外的机遇,在此后改变了他和整个条顿骑士团的命运。
他在纽伦堡认识了当时的宗教改革家安德烈亚斯·奥西安德尔,并在他的引荐下认识了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原为神圣罗马帝国教会司铎兼神学教授,于十六世纪初发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终是全欧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兴起。
在二人的影响熏陶下,阿尔布雷希特迷上了新教路德宗,并决定废除骑士团不能结婚的禁令,使骑士们还俗,将骑士团从教皇名下的骑士团领地变成由他统治的世袭公国。
决定虽然容易做,但实际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他担心教皇对他支持宗教改革等一系列行动加以干涉,因此他必须寻找一个靠山。此时波兰又映入了他的眼帘,之所以会选择波兰,是因为波兰足够强大,可以给他提供他想要的庇护,而且之前他的目标是带领骑士团摆脱波兰统治,因此和波兰不对付,如今他的目标更换成了改信路德宗和建立公国,只要波兰能帮助他实现眼下这两个目标,他就也无所谓骑士团是否仍在波兰的掌控之下。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阿尔布雷希特带领条顿骑士团又重新投入到了波兰的怀抱。
而于波兰这边而言,有利而无害,本来条顿骑士团就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只不过他们一直不安分,如今骑士团主动想要投靠,波兰肯定乐于接受。只要骑士团还在他们的掌控之下,波兰当然无所谓他们是以骑士团的形式存在,还是以世袭公国的形式存在。
就这样,1525年,条顿骑士团团长阿布尔雷希特在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的帮助下,将骑士团世俗化,他本人也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普鲁士公国就此诞生。
后果
1558年,在普鲁士公爵宣布效忠后,波兰与条顿骑士团长久以来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这使得波兰能够抽出身来去争夺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结论:从表面上来看,普鲁士公爵的宣布效忠,对于波兰来说真可算得上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与之纠缠不休的骑士团终于肯俯首帖耳了。但实际上,条顿骑士团早已在无止尽的战争中衰落,此次依附于波兰之下,正给了他们得以喘息的机会,他们表面效忠之下,偷偷积蓄实力,并不停地向波罗的海沿岸扩张,而且一旦他们与勃兰登堡合并,这将成为波兰致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