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皇帝卫队政变;后果:门格斯图成为埃塞俄比亚独裁者。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皇帝卫队政变:1960年,皇帝卫队司令官门格斯图内韦发动军事政变试图推翻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统治,但因准备不足而失败。海尔·塞拉西一世此后更注重稳固权力,忽视了社会问题。
1974年9月12日,埃塞俄比亚中下层军官构成的“德尔格集团”发动兵变,废黜了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终结了埃塞俄比亚长达两千年的帝制时代。

海尔·塞拉西一世
当时的埃塞俄比亚经历了罕见的大旱灾,该国东北部的粮食主产区恰好灾情最严重,导致一年之内全国饿死了十几万人。旱灾发生后,市民和大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救助机构,为灾区捐款捐物。
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组织了一次灾情调查,但是报告被部长委员会压了下来,只是向海尔·塞拉西一世汇报说灾情并不严重。一位部长甚至威胁提供援助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说,你们不能公开灾情信息,否则我们就拒绝援助。联合国官员不忍心看到更多的人饿死,只能忍气吞声。
雪上加霜的是,1973年全球爆发了石油危机,埃塞俄比亚油价上涨,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咖啡滞销,经济更加恶化。各地的出租车司机为了生存,就提出涨价。海尔·塞拉西一世根本没意识到国内的危机,严令司机们不许涨价。
皇帝的态度引起了国人的普遍不满。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爆发罢工和示威游行,矛头直指皇帝本人。有人谣传皇帝在瑞士银行存了16亿美元,还有人拿着皇帝用牛肉喂养宠物狮子的照片传阅,把皇帝当成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狮子自古以来被埃塞俄比亚统治者视为权力的象征。作为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饲养了许多狮子。
直到经济危机蔓延到了军队,海尔·塞拉西一世才开始正视问题。1974年初,国防军第四旅士兵因为食物和饮水不足,发动了兵变,扣押了指挥官,要求国家进行改革。皇帝立刻作出回应,任命交通部长恩德尔卡乔·马克农为新首相,处理国内的危机。
恩德尔卡乔意识到,现在国内的问题是对于皇帝的不满,所以改革也必须从这里下手。恩德尔卡乔起草了一份方案,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首相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向普选形成的众议院汇报。
到1974年为止,海尔·塞拉西一世已经统治了埃塞俄比亚44年。尽管他同意做出让步,但还是不肯完全放开手中的权力,依然强调皇帝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皇帝留恋权力,让国内反对帝制的情绪持续发酵,最终酿成了政变。
埃塞俄比亚改革难产,军队的中下层军官因此失去了耐心。他们聚集在一起,成立了武装部队、警察和国防军委员会,简称“德尔格”(阿姆哈拉语音译,意为“委员会”)。
德尔格迅速占领了全国的电台和电视台,对外发布政治声明,要求赦免所有因反对皇帝被抓的人,建立民主制度。德尔格很快逮捕了一批涉嫌腐败的高官,其中还包括皇帝的外孙,恩德尔卡乔也被迫下台。

恩德尔卡乔·马克农
由于海尔·塞拉西一世长期执政,又曾经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抗击意大利入侵,在国内仍有不少支持者,德尔格还不敢直接对皇帝动手,而是先削弱皇帝的势力。
德尔格取消了部长委员会、大法院等实权部门,软禁了皇帝卫队的长官。皇帝和贵族的土地也被收归国有。这么一来,海尔·塞拉西一世完全成了孤家寡人。
德尔格紧接着利用掌握的电台和电视台,发起了宣传攻势。电视台开始播放英国人拍摄的纪录片,片中把国内的饥民和皇帝的奢侈生活剪辑在了一起,皇帝本人也被强迫观看了纪录片。
这一系列的行动,点燃了埃塞俄比亚人在经济危机中积蓄的怨气,纷纷要求皇帝退位。德尔格有了舆论普遍支持,这才迫使海尔·塞拉西一世退位,建立了临时军政府。

海尔·塞拉西一世(车右侧后门处立者)退位并离开皇宫
后果
门格斯图成为埃塞俄比亚独裁者:1977年,埃塞俄比亚军官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掌控临时军政府,紧接着成为埃塞俄比亚国家元首,开始了独裁统治。
结论:海尔·塞拉西一世被废黜,标志着埃塞俄比亚延续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在此之后,埃塞俄比亚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并随后进入了军事独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