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年奥尔沙战役
前因:瓦西里三世占领斯摩棱斯克;后果:1612年莫斯科保卫战。

文/谭百万

前因

1514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率军攻占了立陶宛的斯摩棱斯克,导致立陶宛与莫斯科完全敌对。

1514年,波兰立陶宛联军与莫斯科军队在奥尔沙进行决战,莫斯科军队被重伤后溃败,波立联军取得此次战争的胜利。

奥尔沙战役已经不是波兰同莫斯科之间的第一次较量了,在此之前他们就已经交手过多次,起因都是莫斯科主动进攻立陶宛,与立陶宛一体的波兰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双方之间战争不断。

而让莫斯科多次主动出击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立陶宛的斯摩棱斯克。如果我们了解斯摩棱斯克的地理位置,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为何它会使莫斯科如此魂牵梦绕。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处于莫斯科和立陶宛两国的交界处,于军事上而言,这一地区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于经济上而言,该地四通八达,是来往商旅贸易的必经之地。所以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谁能够占领此地就能夺得战略先机,立陶宛就是凭借斯摩棱斯克地区作为东方前哨,抵挡住了莫斯科的多次进攻,使得莫斯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继续向西扩张。

莫斯科这边也不肯轻易放弃这块在嘴边的肥肉,当时的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再一次组织军队进攻斯摩棱斯克。唇亡齿寒,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立即采取行动来进行抵挡。他花了15000个金币买通了克里木的蒙哥吉雷汗,让他趁瓦西里三世出兵斯摩棱斯克之时,从背后攻击莫斯科公国。

查看完整族谱

瓦西里三世的族谱

可谁知此计谋不但没有得逞,立陶宛内部又生了叛乱。先是瓦西里三世势要攻下斯摩棱斯克,即便此刻身后的莫斯科公国正遭受到攻击,也没能令他调兵回头,蒙哥吉雷汗因此对莫斯科公国大肆掠夺了一番就回去了。斯摩棱斯克之围还没有解,立陶宛大贵族格林斯基因夺权失败,转而投靠瓦西里三世。他的倒戈对波兰来说是致命一击,因为他长期在立陶宛担任要职,对立陶宛的政治军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帮助下,瓦西里三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斯摩棱斯克。

格林斯基的反叛、斯摩棱斯克的丢失使得齐格蒙特一世气急败坏,而情况更糟的是,立陶宛失去了前线守卫地斯摩棱斯克后,防御能力大大降低,犹如给莫斯科敞开了城门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莫斯科就接连攻下了立陶宛的科尔切夫、莫斯特斯拉夫等城镇,这令齐格蒙特一世意识到,此刻他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制止莫斯科的肆意进攻,搓一搓他们的锐气,以防波兰和立陶宛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当然,斯摩棱斯克被莫斯科所占对立陶宛来说固然是个大损失,但波兰实力尚存,还是完全有能力与之一战的。齐格蒙特一世迅速召集强大的军队,这其中包括立陶宛的16000名精锐骑兵,和波兰的14000名轻、重装骑兵和3000步兵。波兰在当时还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支持,因为他不想看到莫斯科独大,认为最好各国之间势力均衡一些更好,因此他允许波兰在帝国属下的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地区招募了一些雇佣兵。此刻,波兰的35000大军集结完毕,蓄势待发。

瓦西里三世这边一看波兰如此大的阵仗,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因此他也不敢掉以轻心,立即着手应对。瓦西里三世在奥尔沙镇附近调集了45000的莫斯科大军防守于此,并修筑防御工事,奥尔沙镇附近有条河,他打算趁波立联军一渡河,就将他们立刻打回河对岸。

瓦西里三世,1479年3月25日-1533年12月4日,莫斯科大公(1505年-1533年在位)

1514年9月8日,天亮后不久,决战打响了,莫斯科军队率先发起攻击,他们的主将是伊万,他将冲锋的军队分成三路,中路是精锐骑兵,两翼是负责包抄的骑兵。伊万亲自率领两翼骑兵对波立联军进行包抄,不料却被联军两翼部队进行了阻击,计划落空。

波立联军虽在首轮交锋中取得胜利,但并没有主动进攻,反而死守住渡口,伊万不甘心第一次的失败,立即发动了第二次进攻,结果这次莫斯科军队遭到了联军更猛烈的攻击,他们动用了火枪与火炮进行反击,并派出了作战能力极强的骠骑兵,莫斯科军队再次落败。

就在伊万专心于两翼包抄进攻时,他没有注意到此时莫斯科大军的阵线不知不觉中早已分裂成了好几个部分,波立联军抓住这个机会,派出大量轻骑兵从中路发起突击,而此刻四散的莫斯科大军难以互相支援,开始连连溃败。

最后,波立联军在奥尔沙战役中以少胜多,主将伊万因逃跑不及时也被生擒,莫斯科战败。

后果

1612年,波兰向曾因斯摩棱斯克问题与其结仇的莫斯科公国发起进攻,莫斯科最终被波兰大军攻克。

结论:立陶宛在波兰的帮助下,于奥尔沙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战争胜利的结果也仅仅是牵制住了莫斯科公国的进一步入侵,斯摩棱斯克在接下来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仍处于莫斯科公国的统治之下。作为这场战争起因的斯摩棱斯克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就使得立陶宛和莫斯科从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抗争时期。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