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业国有化:墨西哥经济自立
前因:大萧条;后果:墨西哥奇迹。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大萧条: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引发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墨西哥经济也受到严重影响,广大底层民众要求实行改革,振兴经济。

1938年,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将美、英等国在墨西哥开办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实现了石油产业国有化。墨西哥重新掌握本国的能源产业后,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并有条件实现一系列经济改革,为后期的经济快速增长 ,出现“墨西哥奇迹”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

卡德纳斯刚上台时,经济形势很严峻,底层民众饱受封建大庄园制和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针对封建大庄园制,卡德纳斯实行了土地改革,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分配土地,这项举措得到了农民组织——全国农民联合会的强力支持。

卡德纳斯让联合会成员参与土地分配,拨给他们资金和农用器械,还默认了农民组织自卫队保卫土地,大庄园主无力法抗,只好接受土地改革。

但外国资本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

当时美国英国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墨西哥石油产业的90%以上,墨西哥当时的石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石油还要从外国公司购买,价格还高得离谱。

美国和英国都是当时的世界大国,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很清楚,要动他们的石油公司,肯定会遭到两国政府的报复。

但当时在外国石油企业工作的墨西哥工人长期遭受压迫,工资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罢工抗议愈演愈烈。卡德纳斯下令让石油公司增加工人的工资,但外国石油公司拒不服从命令。

既然他们不遵守法令,卡德纳斯就有由头实行更严厉的措施了。

不久,卡德纳斯颁布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令,将十七家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这个突然的决定在英国和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英国政府要求墨西哥将石油企业还给英国企业家,还要求墨西哥立即支付欠英国的债务,但遭到墨西哥拒绝。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英国断绝了和墨西哥的外交关系,并试图联合美国对墨西哥实行贸易封锁。

美国石油公司也相当不满,他们希望美国政府向墨西哥施压,同时和英国联手对墨西哥采取制裁措施。

但美国负责外交的国务卿赫尔认为,美洲的稳定对于美国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他不愿彻底断绝与墨西哥的外交关系,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承认墨西哥对美国石油公司的没收,但要有赔偿。

美国国务卿赫尔

为了给墨西哥施加压力,赫尔授意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让他终止对墨西哥白银的收购,禁止对墨西哥工业品的出口。美国不再收购墨西哥的白银,的确导致了墨西哥财政收入的减少。

美国驻墨西哥大使丹尼尔斯回国述职后,向国务院表示,卡德纳斯实行的经济改革让墨西哥的经济迅速发展,他们有能力进口更多的美国商品。经济制裁只会让美国失去这个市场,并让墨西哥向法西斯国家靠拢。

总的来说,美国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制裁墨西哥、制裁到什么程度,意见是不统一的,而且丹尼尔斯担心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卡德纳斯没收外国石油企业后,成立了国营的墨西哥石油公司统一经营全国石油工业。为了应对美国的工业品禁运,他开始和德国、日本接触,准备用石油换取他们的工业品。

这就导致美国对墨西哥的禁运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将自己的邻国推向了法西斯阵营。罗斯福考虑各方面意见后,表示可以继续对墨西哥施压,但要避免让墨西哥倒向法西斯。

美国总统罗斯福

二战的爆发,让罗斯福改变了对墨西哥的强硬态度。

罗斯福考虑到墨西哥在一战时曾和德国暗中联系,计划偷袭美国,所以想和墨西哥达成军事合作关系,免得参战后还要担心邻国背后捅刀子。

卡德纳斯回应说,军事合作可以,先把石油公司的问题解决再说。

于是双方走到了谈判桌前,开始商讨石油公司的问题。最后双方各退了一步,墨西哥答应给赔偿款,由双方专家商定赔偿款的数量;美国答应恢复对墨西哥白银的收购,并答应给墨西哥一笔3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墨西哥的高速公路建设。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约半个月,墨西哥和美国签订了赔款协定,两国关系得到了恢复。墨西哥加入同盟国、对轴心国宣战后,英国主动开始与墨西哥接触,墨西哥支付了部分赔款后,两国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

后果

墨西哥奇迹:1940年,墨西哥总统卡马乔上任后,在前任总统卡德纳斯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行经济改革,墨西哥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持续了三十多年,后世称之为“墨西哥奇迹”。

结论:石油产业国有化是墨西哥经济独立的需要,也是墨西哥民选政府获得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尽管总统卡德纳斯将外国石油公司驱逐出去了,但墨西哥在二战中和美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有增无减。

阅读数 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