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彷徨、探索、奋斗 | 二胡《光明行》
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

——《光明行》作者刘天华

光明行 - 刘天华.mp3
00:00 03:23

在今年五月初,为庆祝新中建交三十周年,由新加坡华乐总会主办、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协办,举行“华乐无国界·携手光明行”线上演奏活动。

在这场活动中,中新两地三十位著名胡琴演奏家、老师、乐团首席及二胡爱好者,应邀在线齐奏刘天华代表作《光明行》

这首曲子,正如其名言简意赅所表达的,鼓舞并讴歌了人们追求光明的勇气,是民乐先驱刘天华在1932年发表的二胡独奏曲,具有改革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划时代意义。

华乐无国界·携手光明行

演出于五月五日的上午十时在中国和新加坡同时上线,那时寒冬已经过去,春意正浓,时值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回暖,为了庆祝这值得纪念的日子,也为庆祝抗疫的初步胜利,选择将刘天华的《光明行》作为这个特殊的日子的演奏曲目,便格外应景。

对于活动选曲,新加坡华乐总会会长郑朝吉如此解读:“病毒阻断不了艺术家的激情,新中二胡演奏家弦上放光明。”正值疫情当头,与建交的氛围融合在一起,不仅是为华乐事业的发展与时并进,更是汇聚成了两国的深厚情谊,与在面对困难全体同仁的齐心合力,散发着无限正能量。

据中国民乐系副主任陈春园透露,身为二胡演奏家,《光明行》是他心头的经典。齐奏《光明行》讲求整齐划一,主办方为此准备了钢琴伴奏,让演奏家们在伴奏下录音,“琴键下去,我就要下弓,这和舞台上的演出不一样,有这个挑战。”

华乐无国界 携手光明行

《光明行》,是我国公认的二胡十大名曲之一,为刘天华于创作于1930年前后,发表于1932年。它在创作上是非常大胆创新的。刘天华秉承着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在音调、转调、旋律的进行、音乐的结构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先进元素,但在整体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此曲是一首具有浓烈的中国品格的进行曲,借助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民族风格进行了完美的调和。乐曲内容与基调以振奋、激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而著称,是五四时代罕见具有汉民族气息的进行曲。

刘天华

此曲的创作背景,是中国革命的从巅峰走向低潮,刘天华自身也正遭遇接二连三的挫折与深重的不幸——幼女夭殇、次子病故、经济窘迫等一并缠绕着他。

他屡屡遭遇命运的打击,目睹革命潮退,目睹国乐沉沦,他却并未就此绝望。他选择化悲愤为创作动力,下决心“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为此,他创办了“国乐改进社”,旨在激励与改进我国乐坛创作。对于此曲,刘天华为其题写了注解:“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

国乐改进社

《光明行》是一首曲式复杂的复三部独奏曲,分别由引子、一、二、三、四和尾声六部分构成。

第一段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四个小节顿音与符点音符的大量运用,打造了一种充满锐气和棱角的感觉。其后,分解的大三和弦,引发出号角声的旋律,气势昂扬,象征了觉醒的民众队伍走向光明。

第二段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音乐情绪逐渐舒展,二胡清亮的音色得到充分的发挥,加上清晰活泼的节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的向上的力量。

第三段采用了旋律模进式的发展,表现了人们轻松愉快的精神面貌。又与之前的手法有所不同,灵活多变,句句衔接却又十分紧密,转调频繁,节奏清晰,层次感无比鲜明。

最后一段,二胡大段颤弓的应用给演奏技巧增添了相当的难度,用以渲染了激动与渴望的情绪。全曲以由低到高,从弱到强的分解和弦收尾,使乐曲在明朗、有力、号角般的音调上结束。

《光明行》二胡独奏

曲子无论是在曲式上采用的复三部式,还是旋法上运用的上下四五度交替转调手法,在整体上都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

它将根基建立在主三和弦分解中展开,采用进行曲式的节奏,结尾又以大段落的颤音表现人山人海的非凡场面。其音乐风格吸取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又保留了国乐的气息,是将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创作典范。

中西结合

在上世纪初的黄金十年,建都于南京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执政。在这段动荡的时期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民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边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各派政治势力竞逐争斗也日益激烈,直接导致了中原大战与国共内战等战事于河南、江西等地持续爆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由高潮开始退落。尤其是在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人们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形,惨淡沉痛的现实感到茫然失措,普遍陷入了一种彷徨、不安的情绪。

五四运动

当时的社会,弥漫着人们痛苦、不安、彷徨的情绪,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也自然而然涌现出了与这精神状态不谋而合的作品。

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有些相仿,那个时代孕育出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裹挟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浓浓的孤独感与无奈感。当它流传到了中国,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之后,它便也有了中国特色。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日臻成熟。大革命失败的低潮氛围笼罩着社会,许多文人艺术家受其影响,常常处于徘徊、迷茫、苦闷和无助的伤感情绪中不能自拔。他们吸收并内化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抒写自己内心深处积聚的愤懑和不满。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在现代主义艺术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产物的思潮影响下,人的真实心理感受和被异化的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与表达。现代主义艺术创作,在创造手法和艺术技巧方面,也极大程度上鼓励了更多积极大胆的探索创新。

现代主义画作

现代诗派,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小说文学,现代音乐的纷纷涌现,促成了当时中国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光明行》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饱含着那个动荡新时代独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阅读数 2.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