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门格斯图成为埃塞俄比亚独裁者;后果:埃苏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门格斯图成为埃塞俄比亚独裁者:1977年,埃塞俄比亚军官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掌控临时军政府,出任埃塞俄比亚国家元首,开始了独裁统治。
1977年,埃塞俄比亚在推翻帝制的政变后,国内政治陷入混乱,索马里趁机入侵埃塞俄比亚东部的欧加登地区,欧加登战争爆发。
欧加登地区虽然是埃塞俄比亚领土,主要居民的却是索马里人,因为这里直到19世纪末,才被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征服。从此,欧加登的索马里人一直寻找机会重新回归索马里。
1974年,埃塞俄比亚爆发政变,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退位,军官门格斯图掌权。趁着国内政治动荡,欧加登索马里人成立了“西索马里解放阵线”,组建游击队,准备脱离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巴雷立刻开始向欧加登索马里人提供军事援助,打算建立一个“大索马里”。

大索马里(图中红色区域)包括了整个“非洲之角”地区,这一带传统上是索马里人的聚居区。
门格斯图非常清楚,国内不稳的埃塞俄比亚没有击败索马里的把握,必须找一个大国做自己的靠山。门格斯图选择了苏联,原因有二:
第一,被推翻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亲美,门格斯图正好需要和旧政权做切割。
第二,为了争取国内激进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支持,门格斯图已经宣布“社会主义”是埃塞俄比亚的新国家意识形态,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大量土地收归国有。
为了更加靠近苏联,门格图斯采取一系列手段。
门格斯图开始把自己塑造成激进的革命者。在国内的一场演讲上,门格斯图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是反动派,是必须消灭的敌人,说到这里,他突然抓起准备好的装满红色液体的瓶子,扔向台下的听众,液体迸溅得到处都是,听众的身上、手上沾满红色,仿佛刚从一场血战中冲杀出来。门格斯图告诉他们,这就是反动派的血。他是想借此提醒埃塞俄比亚人,加入革命,否则你就是敌人。

演讲中的门格斯图
门格斯图还迅速和美国拉开了距离。门格斯图下令关闭美国驻阿斯马拉(厄立特里亚首府)领事馆,以及美国驻埃的媒体、医疗机构,所有人员限期48小时离境。
随后,门格斯图亲自访问了苏联,双方签订了友好协定,埃塞俄比亚获得大笔的苏联军事援助。
苏联援助埃塞俄比亚激怒了索马里总统西亚德,因为他正是在苏联支持下成为总统的,索马里也长期依赖苏联援助。那么为什么苏联要背信弃义呢?
埃塞俄比亚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都比索马里大得多,而且还是非洲统一组织所在地,算是非洲数一数二的大国,苏联当然不会放过染指这里的机会,所以才抛弃了索马里。
然而,苏联还不愿意完全和索马里撕破脸,损害自己在非洲的利益。于是,苏联盟友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出面调停,提议建立一个联邦,把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都囊括进去。这一建议遭到了门格斯图和西亚德的拒绝。
拒绝国际调停后,西亚德停止了遥控欧加登索马里人,直接出手,指挥索马里军队进入欧加登地区,战争全面爆发。索马里军队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埃塞俄比亚军队因为还没拿到全部援助,根本抵挡不住,被打得节节败退,几乎丢掉了整个欧加登地区。

欧加登战争中的古巴军队
门格斯图急忙要求苏联彻底切断对索马里的援助,加大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力度。苏联知道索马里是铁了心和自己作对,不仅给埃军援助武器,还派出军官指导埃军作战。古巴更是直接派出了军队远渡大西洋,来到非洲帮埃塞俄比亚抗击入侵。
得到外援,门格斯图顿时有了底气,在东部城市哈拉尔死死挡住索军。索马里毕竟是个小国,西亚德过于深入敌国,战线拉得太长,久攻不下之后只能撤退。门格斯图立刻展开反击,把索马里军队赶出了欧加登地区。
1978年3月15日,最后一支索马里军队撤出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战争结束。
后果
埃苏签订《友好合作条约》:1978年,埃塞俄比亚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埃塞俄比亚获得苏联军事、经济援助,建立了庞大的武装力量。
结论:欧加登战争是门格图斯掌权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外部危机。依赖苏联的支援,门格图斯击败了索马里军队,也从此彻底倒向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