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原合战:日本局势在此一役
前因:丰臣秀赖继任天下人之位;后果:德川家康建立幕府

作者:余白 / 编辑:王莫失

前因:丰臣秀赖继任天下人之位

1598年,丰臣秀吉因病区逝,幼子丰臣秀赖继任他天下人的职位,成为新的领导人,由五大老辅佐。

1600年10月,德川家康率领的东军与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交战于关原,双方调动的部队均约有十万之数,史称“关原合战”。

就在一年前,丰臣秀吉和五大老之一的前田利家接连去世,继任“天下人”的丰臣秀赖不过是6岁的小孩子。失去钳制,担任五大老笔头的德川家康更不会把字还没认全的丰臣秀赖放在眼里,任意分封领地的事情做的是更顺手了。

此时,被德川家康算计,在前田利家葬礼上被刺杀,不得不与德川家康进行利益交换,退出权力中枢的石田三成已经暗戳戳的拉拢大名们,准备好好教训教训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

当时不少密探向德川家康举报石田三成阵营的上杉景胜有不臣之心,而上杉景胜座下有个叫直江兼续的家臣,碰到这个情况,也不解释,上书了一封《直江状》,对着德川家康一顿臭骂。德川家康哪能忍,于1600年挥师讨伐上杉。这一举动正中石田三成的下怀,这下师出有名了,立刻就以德川家康私自挑起战争为由向德川家康宣战。德川家康立刻调转枪头,迎了上去。

1600年10月,双方各自纠结了同盟军队10余万人,陈兵关原,大战一触即发。

德川家康的四儿子——松平忠吉率先出战,双方立时战作一团。一开始,双方都互相试探,探得底细之后便正式展开攻势了。双方不久便陷入胶着状态,德川家的东军略占上风。除了各家军队纠缠、僵持外,松平忠吉和松平忠吉跟他的岳父井伊直政凭借骑兵的机动优势,对石田三成的军队进行骚扰式进攻,如果东军哪边陷入苦战,他们还可以驰援。

在一片沸反盈天中,西军的岛津家颇有点“摸鱼”姿态。

岛津家本来是帮着德川家防御伏见城的,可是左叫门也不开右叫门也不开,这可惹火了岛津家的家主——岛津义弘:“我来帮你是给你面子,你现在是个什么意思?你不让我进去?我还不屑进呢!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说着便调转马头,投靠了石田三成。

但是,石田三成论打仗还真有点让岛津义弘看不上,这可怎么办呢?“算了,反正我就带了1500个人,比我带兵多的大有人在,我就在边上摸摸鱼。反正到最后,赢了我也可以分杯羹,输了我也能赶快跑。”岛津义弘便开始了战场“打酱油”。

两军僵持不下,德川家康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小早川秀秋身上。

小早川秀秋,出身名门,早早的继承了小早川家,开战前就是德川和石田两家相争的“香饽饽”。虽然现在加入了石田的西军,但是开战前,小早川秀秋就和德川家康通了气:临阵必倒戈。

可是到了真正开战的时候,小早川秀秋却犹疑了,自家15000名兵士,若是帮了哪家,哪家获胜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可到底帮哪家呢?他还在纠结呢,德川家康可等不住了,他心想:这个混小子,不会是想放我鸽子吧!既然他不想选,那我就帮他选。

随后就命炮轰小早川阵营所在的松尾山。一颗颗炮弹逼得小早川秀秋不得不做出选择,可是东军、西军打得正欢,到底选哪一家呢?他考虑了一下,还是选择了德川家康,毕竟德川家康一看就是个狠人,若是不支持他,再一个不小心落入他的手里,自己肯定没好处。

关原合战图画

小早川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向山下的军队冲锋,但是不知道该说他眼力不好,还是运气不佳,他挑上的对手正是敦贺城城主——大谷吉继。大谷吉继事先就料到小早川不靠谱,特地派赤座直保,小川佑忠,朽木元纲和胁坂安治盯着他。

现在小早川攻到他的地盘,他心里的一块大石总算落了地,毕竟有千日做贼的,哪还有千日防贼的呢?小早川的军队在作战方面比较欠缺,蓄力那么久的小早川愣是被已经战疲的大谷军打得是节节败退,就差没被大谷军赶回松尾山了。

就在这个时候,情势又发生了逆转。

令大谷吉继没想到的是,自己派去监视小早川的赤座直保,小川佑忠,朽木元纲和胁坂安治一看小早川秀秋出兵,觉得德川家康胜利的局势已经无法改变,干脆自己起兵反叛了石田三成,不说能拿到多少好处吧,最后不要清算就好了。原本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小早川秀秋部队一看援军来了,立刻士气大振。大谷吉继一下子面对5方的军队,就是大罗神仙来了也扛不住啊,不多时便大败。

再看石田三成,先是开局不太顺畅,接下来就是小早川秀秋叛变,幸有好友大谷吉继顶上了,奈何赤座直保,小川佑忠,朽木元纲和胁坂安治也叛变了,大谷吉继也被牢牢困住。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屡遭打击的石田三成扛不住了,夺路而逃。西军军士一看主帅跑了,也是无心恋战,也是能跑的赶紧跑。一场大战以德川家康胜利而告终。

后果:德川家康建立幕府

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并于江户建立德川幕府

结论:关原合战,德川家康大获全胜,其对手石田三成势力基本被全部铲除,再没有人能阻止德川家康剑指“征夷大将军”。在整个关原合战中,丰臣秀赖政府并未对此进行干预,只是将它当做一场两位大名之间的内战,这为丰臣秀赖失势埋下隐患。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