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柴佳/编辑:亦可
前因
宋教仁遇刺:1913年3月,国民党在两院选举中大获全胜,宋教仁应邀北上组织内阁,但在上海车站遇刺,在医院身亡。宋案背后主谋直指袁世凯等人。
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在湖口爆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武装反袁的直接原因,是年初宋教仁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宋教仁在国民党内一直主张责任内阁,以此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虽然现在通过档案记录,我们发现,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并非直接凶手。但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幕后主使就是袁世凯,因为他要大权独揽,排斥国民党。

革命党人悲痛之余,对袁世凯不再抱幻想。孙中山从日本匆匆赶回上海,在革命元勋黄兴的住所召开了革命党人紧急会议。孙中山认为总统指使暗杀,法律无法解决,主张使用武力,讨伐袁世凯。
然而国民党内部出现分歧。黄兴作为民国创建者之一,认为革命党实力较弱,胜算不大,主张使用法律的方式,和平解决,但迫于孙中山和党内激进派的压力,黄兴的态度开始游移。
另一方面,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同五国银行签订条约,大举外债,用来招兵买马,对付革命党。同时撤销了黄兴等国民党人的军权。但袁世凯并未因此罢休,他继续向国民党人进攻。因为江西、南京是国民党实力较强的地区,袁世凯意图先取江西,再攻南京。

袁世凯先发制人,咄咄逼人,革命党已无退路,内部达成一致,采用孙中山的主张,仓促发起二次革命。孙中山派革命党人南下,动员江西都督李烈钧。身在江西的李烈钧不仅被袁世凯免职,而且面临着袁世凯军队的进攻,他别无选择,于是率先在湖口宣布独立。
此后,孙中山又命其他革命党人在上海、南京等地起义,战争从一省波及全国。
黄兴认为孙中山并不擅长用兵,于是领了一笔经费,亲自组织讨袁,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响应李烈钧。在南京的革命党人,不仅要对抗袁世凯的进攻,还要防止身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南下。
张勋一直极力复辟帝制,他虽对袁世凯不满,但更加仇恨革命党。黄兴本就对武力讨袁不太认同,此外,黄兴还认为双方力量悬殊,对战局不太乐观。战况也确实如黄兴所料,革命党不敌袁世凯、张勋两军夹击。

南京战败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黄兴便仓促出走上海。黄兴出走后,孙中山认为是黄兴弃南京于不顾,导致南京讨伐袁世凯失败,对黄兴非常不满,二人开始产生嫌隙。南京的失守,事实上已经宣告着革命的失败。
二次革命开始一月有余,拥护袁世凯的军队占领南昌、广州等地,张勋占领南京,孙中山和黄兴等革命党被以“乱党”名目通缉,流亡海外,二次革命走向失败。
后果
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失败后不久,袁世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国民党、国会被强行解散,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但帝制遭到国内革命党和军阀的反对,列强也撤回了对袁世凯的支持。帝制很快失败。
结论: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不过,因为国民党党内力量松散,武装力量不足,又缺乏群众基础,二次革命只能昙花一现。此后孙中山解散国民党,另组中国革命党,与黄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