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昙花一现
前因:第一次府院之争;后果:第二次府院之争。

编辑:亦可

前因

第一次府院之争:围绕着要不要参与一战的问题,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意见不合,各不相让。两人僵持不下,致使国民政府几乎停摆。

1917年7月1日,张勋率领五千名辫子军进入北京城,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再次登基称帝,但张勋妄想复辟帝制的闹剧仅维持了12天,就被段祺瑞赶走了。

在此之前,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因为参不参加一战的分歧,争斗得不可开交。黎元洪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就策动各省督军,纷纷搞起独立。两人互相不服,处处针锋相对,火药味十足。

为了打压对手,两人都盯上了同一个人选——张勋。张勋此时是督军团团长,手里有兵,段祺瑞打算对黎元洪赶尽杀绝,暗中授意张勋率兵进京,把黎元洪从总统位子上赶下去。而黎元洪也知道张勋是个关键人物,想方设法将他拉拢到自己这边。

就这样,两人不谋而合,分别向张勋抛出了橄榄枝。

可他们没料到的是,张勋在暗地里早有自己的盘算。

张勋

张勋之前在清军中任职,镇压过义和团,还担任过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护卫,他自认为深受清朝国恩,对清朝可谓忠心耿耿。直到清朝被推翻以后,张勋仍坚持认为共和根本没出路,一直找机会复辟清朝,为此,他下令禁止自己的军队剪掉辫子,以示对清朝的忠心。

如今,张勋的机会终于来了,黎元洪和段祺瑞都找上了自己,这可正中他的下怀,1917年6月,张勋借着调停二人矛盾的名义,率领他的辫子军到了北京,并暗中策划复辟大计。

段祺瑞

为了复辟清朝,张勋找上了康有为,康有为算得上当时最积极的保皇党,有威望,名声也响。他们又四处拉拢了一众满清遗老遗少,找出了前朝的官服,戴上顶戴花翎,营造出复辟清朝是众望所归的假象,就向宫中进发了。

1917年7月1日的凌晨,在故宫的养心殿里,张勋导演了一出闹剧。

才12岁的末代皇帝溥仪还不过是个孩子,哪里懂事,懵懵懂懂地被人拥上皇位。张勋率众人三拜九叩,溥仪按照事先被教导的那样,说自己难堪大任,假意推辞几次,便接受了大臣们的跪拜。

黎元洪

消息传出,一时之间,全北京城都忙活起来。北京城的民众从箱底翻出象征清朝的黄龙旗挂在家门口,有人来不及赶制,就用一片黄纸糊弄着挂上,以求自保。更可笑的是,不少人已经剪去了辫子,担心清朝复辟后受到清算,就赶紧跑去买假辫子绑在脑后。

张勋觉得自己大功告成,找上黎元洪的家门,让他交出总统的权力。黎元洪这才如大梦初醒般,意识到自己上了当。原来张勋调停是假,复辟才是他的真实意图,但一切已经太晚了,黎元洪无力回天,只有匆匆辞去总统之位,跑到日本使馆躲起来,让冯国璋代替自己行使总统权力,并将段祺瑞官复原职,让他率军讨伐张勋。

张勋的辫子军

这回,黎元洪不仅没斗过段祺瑞,还将共和国在自己手上给丢了,算是丢尽了颜面。

不过,张勋以为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但没想到自己也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

如今的局面正是段祺瑞最希望看到的,他的头号敌人黎元洪倒了台,自己又失而复得总理之位,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了。他自任总司令,打着讨伐逆军张勋的旗号,以护卫共和的名义率军攻进了北京城。

张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的辫子军一触即溃,根本不是段祺瑞的对手。小皇帝溥仪连皇位还没坐热乎就被赶了下来,至此,张勋的复辟计划仅仅维持了12天就又泡了汤。

后果

第二次府院之争:冯国璋代任大总统,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再次出现意见分歧,段祺瑞打算武力统一中国,但冯国璋希望通过和平手段,两人因此发生冲突。

结论:张勋复辟清室的行动是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自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已是大势所趋。但张勋的这次复辟却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向,张勋变相赶走了黎元洪,使得段祺瑞重新回到北京,段祺瑞凭借着自己讨伐张勋,维护共和的功劳,成功地掌握了在北京的大权。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