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秘鲁与玻利维亚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果:智利入侵秘鲁。
文/全历史 一口
前因:
秘鲁与玻利维亚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873年,为了抑制智利干扰秘鲁南部硝石矿生产,两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879年5月1日,在秘鲁南部的港口要塞伊基克附近水域,秘鲁海军舰队与智利海军舰队激战,是为伊基克战役。
这一天清晨,秘鲁海军上将米格尔·格劳率领铁甲舰胡阿斯卡号和独立号,趁着浓密的海雾接近了智利的埃斯梅拉达号和科瓦东加号。
智利方面的主力舰埃斯梅拉达号是一艘木制巡防舰,舰长是奥图罗·普拉特,科瓦东加号则是一艘纵帆船,是前者的护卫舰。由于大雾,科瓦东加号误以为前来的是友舰,直到对方逼近才对空鸣炮通知主力舰,而当时主力舰还在锚泊。
这样,秘鲁就占了先机。

由于铁甲舰和木制的舰船实力差距太过悬殊,秘鲁方面只放了进攻了两轮,就打穿了埃斯梅拉达号的右舷,科瓦东加号也望风而逃,向南开去。米格尔·格劳命令独立号前去堵住科瓦东加号的逃路,自己则留下来解决埃斯梅拉达号。
智利的主帅普拉特为改变对己方不利的战场态势,迅速把舰位横到秘鲁海岸正前方、靠近海岸的位置,逼迫胡阿斯卡号降低射击速度,以免误中岸上的秘鲁村庄,因为此时村民们正聚集在海岸上观战。
米格尔·格劳事先得到了一份错误情报,误以为埃斯梅拉达号周围布满了水雷,所以也不敢靠得太近,只能以10英寸主炮进行远距射击。但因为秘鲁水兵缺乏操作炮塔的经验,整整一个半小时内都没有一发炮弹击中对手。
另一边,由于秘鲁军舰的铁甲足够坚固,埃斯梅拉达号的30磅炮和步枪也无法击穿,战事遂陷入僵局。
这时候,伊基克要塞的秘鲁指挥官胡安·布恩地亚已经按捺不住了,他早就在海滩上部署了加农炮,准备与己方舰队夹击智利人。看到己方进攻无方,他下令加农炮炮垒开始对埃斯梅拉达号开火。其中一枚炮弹击中了埃斯梅拉达号,导致其主机故障、一个锅炉也爆炸了。普拉特赶紧命令军舰开动,停到更靠近海岸的位置,这样舰员在军舰沉没后还可以登陆。
但是这一动,却米格尔·格劳发现所谓“环绕埃斯梅拉达号的水雷”根本不存在,于是他下令调转船头,以舰首的撞角对准埃斯梅拉达号受伤的右舷,准备给对方致命一击。

到中午时分,埃斯梅拉达号经受了钢筋铁骨的对手的三连撞之后,终于缓缓沉没了。135名智利水兵战死,62名落水士兵在米格尔·格劳的命令下被营救上来,成了战俘。
米格尔·格劳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却收到消息:独立号在阻截科瓦东加号的过程中,失误撞上了岸边的礁石,右舷倾斜进水,又遭到对手趁机炮轰,最后完全沉没了。胜利的喜悦顿时烟消云散,毕竟这相当于秘鲁以一艘珍贵的铁甲舰换了对方一艘木制巡防舰。
更何况,和智利打仗,本来就是帮玻利维亚的忙而已,却损失了秘鲁海军仅有的两艘铁甲舰之中的一艘,实在是亏大了。
原来,19世纪60年代起,在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交界的阿他加马沙漠上,发现了盛产硝石的富矿。硝石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可以远销欧美,战略价值极其重要。
本来是好事一桩,有钱大家一起赚。但问题是,阿他加马地区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就没明确划定过归属权。三国独立后,玻利维亚占了中部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秘鲁占了北部塔拉帕卡大区,留给智利的就剩下沙漠南部。
硝石矿产区所在的位置正好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占有的地段,智利当然很不甘心。
1866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签定边界条约,规定以南纬24°线为边界,但南纬23°线与25°线之间一切矿产输出的关税,由两国平分。且玻利维亚得把占有硝石的开采权签给智利和英国合资的硝石公司。
1874年,玻、智两国签订新约,规定智利政府放弃南纬24°以北地区的全部权利,但玻方需承诺5年内对智利公司不提高现行税率。结果仅过了4年,玻国政府出于筹措军费的需要,就出尔反尔要提高智利矿业公司的税额。矿业公司当然拒绝交纳,玻利维亚政府遂没收了其全部资产并公开拍卖。
作为报复,次年二月,智利在英国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最大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而秘鲁政府因曾与玻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遂在出事之后开始集结军队,并积极从欧洲购买军火。
两个月后,双方互相宣战。此后,由于玻利维亚的出海口只有寥寥几个,海军实力基本相当于零,对抗智利海军的重担就压在了秘鲁一方,这才有了伊基克之战。
后果:
智利入侵秘鲁:1879年底,智利军队在伊基克港登陆,迅速占领了硝石矿区塔拉帕卡省全境,随后又占领了阿里卡、塔克纳等地。
结论:伊基克战役以秘鲁和智利各击沉对方一艘战列舰结束,这一战也拉开了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之间的硝石战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