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嫁给路易十六,嫁给法国,嫁给断头台。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1755年11月2日,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
作为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最小的女儿,玛丽从出生时就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成为奥地利与法国结盟的桥梁,嫁给未来的法国王储。
在男权社会,女性常被当作实现国家利益的联姻工具。
南北朝时期,西梁夹在强大的隋朝与南陈之间,萧氏为了保全富贵,主动将宗室女献给文帝次子杨广(此处可a至公元604年8月21日的西安),最终体面地并入隋朝;
再比如后来奥地利被拿破仑(此处可a至1806年8月6日的维也纳)击败,被迫将路易莎公主嫁给拿破仑,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这些远嫁他国的女性往往沦为丈夫的附庸,就此失去自己的声音。玛丽则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成为了法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王后:她和路易十六(此处可a至1793年1月21日的巴黎)一起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处可a至1793年7月17日的巴黎),后人因此称她为“断头王后”。

玛丽·安托瓦内特肖像。后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来自于“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的笑话,不过历史上的玛丽并没说过这种话。
对于玛丽的死,有人说她穷奢极欲罪有应得,有人则说她是暴力与无序的牺牲品。但不管是认为她冤枉的人,还是认为她该死的人,都认可她是一个对政治既不关心也不敏感,心地善良甚至有些天真幼稚的人。
这么一个简单的人物,却不幸生在了欧洲历史上最复杂、混乱的时代。
她就像被权力、时代所操控的傀儡,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最终被革命的车轮碾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
在玛丽人生的第一阶段,她是被权力选中的联姻道具。
玛丽出众的外貌使她成为了奥地利和法国两国联姻的第一选择。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波旁家族是自三十年战争(此处可a至1648年10月24日的明斯特)起缠斗了一个世纪的宿敌。但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奥地利不得不将重心转向遏制这位新邻居。玛利亚·特蕾西亚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提出与法国联姻的请求。
此时法国人也忙于同英国争霸,无暇东顾。再加上波旁家族本就希望通过与血统尊贵的哈布斯堡王室联姻,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两家一拍即合。
少女时代的玛丽就是闻名欧洲的美人。
据说莫扎特7岁时跟随父亲到维也纳演出,玛利亚·特蕾西亚对他的技艺大加赞赏,询问小神童要什么赏赐。莫扎特居然指着还不到十岁的玛丽说“我想要娶她”,被后世传为美谈。
被选定成为未来王妃的玛丽就此成为了两国关注的焦点。路易十五(此处可a至1715年9月2日的巴黎)认为奥地利人下流、庸俗,会把玛丽教坏,特意派自己信任的主教到维也纳给她当私人教师。
娇生惯养的玛丽显然不适应法国繁琐的宫廷礼仪课程,老师们都批评她个性懒惰、不爱思考。

因为受不了凡尔赛宫冗杂的礼仪规定,玛丽在成为王后后就搬入了小特里亚农宫。她在行宫中毫无节制地昼夜宴饮,招揽宾客,其宴会被称为“王后的沙龙”。
但对法国来说,玛丽不过是结盟的工具,一个无能的花瓶反而是最适合她的定位。玛利亚·特蕾西亚则因为心疼女儿远嫁他国,在玛丽出嫁前一直与她同床就寝,对其极度溺爱。玛丽幼稚任性的性格,就在这种纵容式的教育下逐渐形成了。
玛丽在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是依傍权力引领奢华风尚的“波旁名媛”。
在玛丽出嫁的那天,路易十五带领全体王室来到贡比涅迎接。当15岁的玛丽进入巴黎时,崇尚性感的法国人被王妃的美貌迷的神魂颠倒,近20万市民围在道路两旁,对她的车驾欢呼喝彩。
这种被捧在掌心里的感觉让玛丽极为受用,也进一步放大了她随心所欲的天性。
为了挑选喜爱的首饰,她让巴黎的珠宝商把商品都带到凡尔赛宫,最后花费348000法郎买下了一对耳环。这笔钱相当于法国一千户工人家庭一年收入的总和。

为了讨好王后,宫中的贵族们请设计师以玛丽的胸部为模型设计了一套果盘,摆放在玛丽居住的小特里亚农宫中。这种设计成为日后法式浅口香槟杯的雏形。
在王后的示范下,贵族们的骄奢淫逸被推向极致。
当时凡尔赛宫的开销占到法国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为了维持王室的奢靡生活,国家每年都要对外举债数千万法郎,民众的生活水平断崖式下降。1784年,巴黎的贫民与流浪汉数量已经超过50万,作为对比,玛丽仅在这一年就购入了170条新裙子。
法国人对她的喜爱荡然无存,玛丽作为“敌国之女”逐渐成为人们丑化的对象。她被当成导致法国衰落的罪魁祸首,得到了“赤字夫人”的外号。
于是玛丽也进入了生命的第三阶段:被大革命塑造的亡国妖妇。
因为玛利亚·特蕾西亚担心不懂事的女儿,她要求玛丽定期写信汇报近况,以纠正女儿的言行。结果法国人据此认为,玛丽其实是奥地利派来的间谍。
但玛丽显然不具备这种复杂的头脑。
玛丽对时局的迟钝令人诧异。当朋友将各地批判王室作风奢靡的报道拿到宫中时,她想起自己初到巴黎时民众热情的反应,坚持这是来自宫廷内部的诋毁,全没想到自己已经成了整个法国矛盾的中心。
大革命爆发后,玛丽与路易十六策划出逃(此处可a至1791年6月25日的巴黎)。她不忘带上自己的专属理发师,逃亡途中仍要打理头发,还带着孩子大摇大摆地野餐,很快就遭革命党发现,被抓回了巴黎。

对美发的喜好也是当时法国人攻击玛丽的重要理由。为了庆祝新型军舰下水,玛丽将头发做成了战舰的样子,这种铺张的仪式引来法国各届的口诛笔伐。
后来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路易十六死刑,玛丽则逃过一劫。她竟傻乎乎地给自己的皇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写信,请求对方出兵救助丈夫。
信件最后当然落到了革命党手中,雅各宾派以此为凭将玛丽也送上了断头台。
很难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是一个天生的坏人。毕竟当王后在处刑前不小心踩到了桑松的脚时,她最后的遗言是对刽子手的一句道歉:“对不起”。
只是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玛丽来说,她将贵族在旧时代的一切特权视为理所当然,既不愿意、也不能感受到底层人民的痛苦。降生于皇家让她享受了平民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奢侈生活,也是她一生悲剧的起点。
哪怕在死后,玛丽依然是政客们利用的对象。革命派为了表明自己处决王后、国王的合法性,将玛丽塑造成十恶不赦的红颜祸水;保守派则对她的奢侈作风进行粉饰,片面强调王后的天性善良,意图借助舆论否定革命。人们依据自己的立场选择对玛丽王后的评价,这是历史认知过程中主客观矛盾的一种体现。(详见规律59 - 主客观结合规律:历史认知的矛盾永远存在)
历代评价
1、革命将是残酷的,但那也许是你咎由自取。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
2、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断头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