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淮海战役;后果: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
正文:溪茗 编辑:夏虫虫语冰
前因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国民党军交战。最终消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
1948年底,桂系核心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逼蒋介石下野。蒋介石以退为进,趁势架空李宗仁,并最终度过政治危机,重掌大权。
1948年12月24日,淮海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军一败涂地,眼看就要大势已去。这时,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打了密电给蒋介石和李宗仁,希望能和中共恢复谈判。
谁知,还没等蒋介石下决定,桂系军阀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副总统李宗仁就向蒋宣布了自己的和平主张,包括总统蒋介石下野等要求。这么一来,外界一下子炸了锅,说白和李是商量好了,准备趁机向蒋介石“逼宫”。

蒋介石
6天后,白崇禧又重申要蒋下野的主张。这把蒋介石搞得心烦意乱,恨不得把李宗仁这帮人都拉出去毙了。但稍微冷静了一点后,蒋介石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现实处境。想来想去,他觉得在目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如果赖在总统位置上不走,可能是坐以待毙,自己就被当前的烂摊子“套牢”了。反过来,如果暂时退一步,反而可能有机会另起炉灶,重新整合力量。
想到这,蒋介石的心也定了。1948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他召集40多个国民党大员聚餐。等吃得差不多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冷冷地说:“现在的局势很坏啊!党内有人主张和谈。对于这个重大问题,我不能不表态。我已经拟了一篇文告,准备元旦发表出去。现在,请大家先听听看”。
接着,总统府资政张群朗读了文告。文告宣称愿意与共产党商量停战,并暗示自己有意退休。张群刚读完,蒋介石就开始征求大家的意见了。他特地要坐在身边的李宗仁谈谈看法。李宗仁平静地说:“我没有不同意见”。

李宗仁
但其他人绝大多数都反对这么做,说蒋介石不可在此危难时刻丢下党国不管。社会部部长谷正纲甚至还嚎啕大哭起来。蒋介石用训斥的口气对他说:“不要再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啊?是不是你老子死啦?”紧接着,他又愤愤地说:“不是我要离开。而是本党中的某个派系非要我走不可”。显然,他在暗示,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在逼他下台。
第二天是1949年的元旦,蒋介石发布了他的这个文告。但在同一天,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宣称解放军肯定要向长江以南进军。
五天后,新华社又发了毛泽东的评论《评战犯求和》,讽刺蒋介石“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随后,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明确地提出要惩办战犯、以及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否则休想和谈。对蒋介石来说,这简直是五雷轰顶,等于要他无条件投降。
于是,他立刻决定以退为进,马上对李宗仁说:“目前这个局势,我是不能再干了,还是你来吧”。不过,走归走,蒋介石还是作了番布置,为日后东山再起做准备。
他派人把国库里的3.7亿美元、黄金、白银等转运台湾;还让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把存在美国的外汇转进多个私人户头,以免被冻结。同时,加快在要害部门安插亲信,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儿子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这么一来,李宗仁即使上了位,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是光杆司令,根本玩不转。
1月21日,蒋介石召集在南京的党政军高级要员百余人举行紧急会议。现场鸦雀无声,气氛非常沉重。蒋介石沉重地说:“各方面都陷于绝境,人民也很痛苦。我很想停战,可中共却非要打到底。没办法,我只有引退了,由李副总统依法行使总统职权,与中共和谈”。等他说完,谷正纲又像上次宴会那样号啕大哭起来,许多其他人也失声痛哭。最后,蒋介石走到了李宗仁面前,掏出一份拟好的文件说:“我今天就离开南京,你马上上任吧。这是我替你拟好的文告,你就来签个字吧”。李宗仁二话不说就签了大名。

于右任
当蒋介石向会议室外走去时,一把白胡子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蹒跚地追上去,大喊着:“总统!等一下。为显示和谈诚意,可否请总统在离京之前下令把张学良、杨虎城放出来”。蒋介石把手向后一摆,说:“你找李宗仁去办吧”。说完,赶紧快步离开了。随后,他又拜谒了中山陵。谒陵之后,蒋介石就离开南京,回浙江老家,开始了他的下野生活。
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行使总统职权,并派张治中等人去和共产党和谈。但蒋介石还在幕后遥控政局,加上李宗仁既没钱、也没人,只不过是个打酱油的角色。1950年3月1日,蒋介石以李宗仁身体不好,需要养病为由,在台湾正式宣布复任“总统”,从而重掌大权。
后果
蒋介石在台北复任“总统”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恢复担任“中华民国总统”。
结论:下野使蒋介石成功地以退为进,度过了桂系逼宫的困境,从而重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