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后果:伊斯兰时期的到来。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前因
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公元356年,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正式改信基督教并定为国教。以共同信仰为纽带,让埃塞俄比亚人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共同对抗阿拉伯半岛上的波斯人。
公元570年,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阿克苏姆帝国与欧洲的拜占庭帝国联手,对抗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波斯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结果,阿克苏姆帝国却被波斯人赶出了阿拉伯半岛,从此埃塞俄比亚失去了一直控制的红海出海口。
这成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上强大的阿克苏姆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帝国对抗地图
关于阿克苏姆王朝与拜占庭帝国的结盟,其实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首先是代表国王的使节往来。
在罗马皇帝狄奥克列齐安在位时,就亲自在罗马的埃及行省与阿克苏姆王国使节会面。当时,尽管罗马皇帝会见了很多臣属王国的代表,但罗马皇帝明确强调了阿克苏姆的特殊地位。“他们不是贡属,而是皇帝的盟友”。

两国使节往来
为了增进两个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帝国之间的感情,双方还不惜大费周章赠送财物。拜占庭皇帝赫拉克留斯就曾将上千艘船的财宝运往阿克苏姆王国,只可惜半路上被波斯王抢劫了。贸易的损失也是埃塞俄比亚人与拜占庭帝国结盟的主要原因。
结果,当阿克苏姆国王终于见到来自拜占庭帝国的使臣时,对于拜占庭帝国的向往和崇拜都被记载在了埃塞俄比亚史书上。“他身披一件短款内衣,上面用珍珠和宝石缀成蔷薇花,头戴金丝包头,悬挂着金饰品和项链。“似乎在埃塞俄比亚人眼中,拜占庭帝国就是遍地黄金的富庶之地。

阿克苏姆香料贸易路线
或许阿克苏姆国王就是被拜占庭这种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所吸引,从而甘愿结盟的。
双方成为盟友的第二种方式便是协同作战,共抗敌军。
523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就曾经通过亚历山大总主教蒂莫西三世的威望,要求阿克苏姆帝国与他一起出征阿拉伯半岛的南部。阿克苏姆军队还在国王卡莱布带领下,赢得了这场惨烈的战役。
但为何最终结果却是埃塞俄比亚人的势力被迫撤出阿拉伯呢?根本原因还在于结盟的兄弟国自己内部矛盾重重。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
要知道,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正是阿拉伯势力逐步崛起,伊斯兰教正在形成的过程,同时东罗马帝国也陷入了泥沼,查士丁尼皇帝正忙着军事改革。
因为当时查士丁尼皇帝打算收复被北方草原蛮族入侵的西西里、意大利等领土,可只有北非和南意大利少数据点收回之外,其余领土很快沦陷蛮族之手。拜占庭就像一块向四面都开放的面包,四面环绕着想要啃它一口的蛮族,几乎没有一处土地是安全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拜占庭帝国自然无暇顾及东面的盟友——埃塞俄比亚人的死活了。
那么,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主角阿克苏姆王朝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随着红海海岸的战争不断,它的商业贸易功能就逐渐被淡化了。

阿克苏姆王朝的红海势力范围
这让一直以贸易和征服为支撑的阿克苏姆王朝,失去了经济支柱。它逐渐在七世纪初开始衰落,直到十世纪终于停止了铸造硬币,这正是它陷入贫困的一种迹象。
基督教在文明世界的发展,使非基督教宗教仪式中大量使用的香料、药材和松香跌价,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商业收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出现及埃塞俄比亚在阿拉伯半岛属地的丧失使阿克苏姆进一步同西方切断了关系。
就这样,对抗的一方正在崛起,另一方兄弟帮都陷入了自己的帝国难题,无法自拔。于是,盟友失败的结局不可避免。
后果
伊斯兰时期的到来:阿克苏姆王朝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共同对付阿拉伯半岛上的波斯萨珊帝国,结果埃塞俄比亚人对红海出海口的控制权被阿拉伯人占据。从而在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得以走出阿拉伯半岛,影响世界。
结论:埃塞俄比亚人的阿克苏姆王朝与拜占庭的结盟,共同对抗阿拉伯,是以经济贸易为基础,以宗教信仰为旗帜的领土占领行动。最终双方都从问题重重的内部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