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tips:两汉琴事知多少?
在秦汉,民间音乐的多样化确实给百姓、士大夫、宫廷统治阶级带去了不少娱乐活动,但是对于士大夫阶级来说,民间音乐未免过于通俗,而风雅的趣味略显不足,于是从孔子时期便已盛行的古琴,仍然占据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对于既是士大夫阶级又是文人,这拥有双重属身份的人们。
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有关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中。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此外诸如《山海经》这类神话传说,以及《琴操》这类的文人著述中也都提到了伏羲、神农、尧舜与古琴相关的字样。如果按此说法,琴文化早在尧舜时期便发展到了今天,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琴的构造

古琴结构图-琴面

古琴结构图-琴腹
古琴由一块狭长的木制面板和一块木制底板胶合而成,外表涂以大漆,七弦,横置于琴桌上演奏。音色深沉悠远、古朴厚重、余音绵长。
它的整体构造方寸间大有讲究。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六寸、厚约两寸,象征两仪。前宽八寸,按八节,后宽四寸,按四时。琴身前广后窄,象征尊卑之别。
先古之琴原为五弦,分别对应“君臣民事物”,外按五行“水火金木土”,内按五音“徵羽宫商角”;周代文武时期增至七弦,第六、七弦称之“文、武”二弦。十二徵分别象征着十二个月。

古琴结构图-琴底
古琴最早是按照传说中凤凰的身形而制成的,所以我们在《桓谭新论》中能看到舜削桐为琴,谓之瑶琴的传说。把古琴直立,从上至下整个轮廓依次是琴头、琴颈、琴肩、琴身、琴尾,状如人形。从琴面看,古琴较宽的一端为头部,“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驾弦的梁叫做“岳山”;从底板看,正中间纳音的音槽叫做“龙池”,琴尾的音槽叫做“凤沼”。这叫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皆在方寸之间。除此之外,其他各个部位也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古琴,是中国文化的浓缩。
古琴的形制和“四大名琴”

古琴样式图部分列举
正因为古琴中承载的浓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历代斫琴师和文人们都在不断探索古琴的形制,我们如今经常能听到见到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连珠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而明代冷谦更是曾提出“琴之九德”的概念,意思是: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的标准,被琴界引为圭臬。
在群星闪耀的名琴中,有四把名琴高居榜首,各有千秋,分别是:伯牙、齐桓公皆弹奏过的周代名琴“号钟”;楚庄王的七日绝响“绕梁”琴;一代佳话西汉司马相如的“绿绮”琴;东汉蔡邕所制的“焦尾”琴。每把琴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音色也各有特点,却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如今存世于各位藏家和博物馆的名琴,多为唐琴,无论是从形制还是音色来看,都是趋之若鹜的顶尖至宝。像“九霄佩环”、“春雷”、“大圣遗音”、“池波”、“冥王”、“松风亮节”、“秋籁”等等,其中“春雷”、“大圣遗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旅顺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大家有心可以留意下。
古琴的表演形式主要独奏和琴歌两种。在西周时期,多用于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尚书》中“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便是此意了。到了汉代汉代蔡邕所著的《琴操》中,就有歌诗五曲、十二操、九引、河间杂歌为主的四类内容,不乏操琴而歌的形式。
另一边,操琴者的重心逐渐从民间转移到士大夫阶级的文人,使得两汉时期能人和作品辈出,像司马相如、桓谭、蔡邕、蔡琰;《凤求凰》《长门怨》《蔡氏五弄》《胡笳十八拍》等等。
■ 琴歌·胡笳十八拍

明·陈洪绶《听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据《后汉·列女传》中记载:蔡琰,陈留董祀妻——博学多才,妙于音律:十六岁嫁给河东卫仲道,夫妻二人十分恩爱。可好景不长,父亲在长按被捕,次年丈夫咯血而死,又没有子女便回到了娘家。
汉献帝兴平年间,天下发生大乱,蔡文姬被胡人所掳,嫁于左贤王,育有二子。曹操素来和蔡邕交好,便将蔡琰嫁于董祀,董祀犯死罪,琰“蓬首徒行“为其求情,祀免死。
蔡琰的一生坎坷波折,正是这种刻在心底的苦痛才使她写出这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她在同名诗中说到:“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这里就点明了琴曲与歌词的渊源。十八拍即十八首,配有十八首歌词,共有1297字,逐段倾诉了蔡琰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的过程,又感于胡笳凄凉的音色,故如题命名。 不过这些歌词是否全出自于蔡琰之首,至今还颇有微词,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乔珊演奏演唱琴歌《胡笳十八拍》之第一拍
■ 琴歌·广陵散

近现代·傅抱石《竹林七贤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得益于嵇康的大名以及他慷慨赴死前的那声长啸“如今《广陵散》绝矣”,使得这首作品一直以绝尘孤傲的姿态与我们遥遥相望。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曲调激昂,为汉魏时期的相和楚调但曲之一,由《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演变而来,后因机缘被嵇康学得。蔡邕在《琴操》提出:“广陵散,非嵇康作也,《聂政刺韩王》也。……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韩、呼幽、亡身、返魂、冲冠,皆与聂政韩王为父报仇之旨相合,其名为《聂政刺韩王曲》毫无疑义。”
所幸的是,这首作品并没有失传,辗转于历代琴师文人的口手间,历经九百多年,最终跃为明代朱权《神奇秘谱》的纸上,时至今日余音回响。
李祥霆演奏《广陵散>
■ 琴曲·酒狂

明·陈洪绶《水仙竹石图扇页》
据题而知,此图是作者与友人酒酣后趁醉所绘。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嵇康的《广陵散》外,竹林七贤中阮籍的《酒狂》也甚是出名。阮籍的政治立场始终是偏向曹魏皇室的,倒不是说曹魏政权有多得民心,比起心有异心非正统的司马氏,遵循心中的道义,两相比较便有结果。
尽管阮籍心中有着一杆倾斜的秤,表面上为了一碗水端平,不招来祸事,只能不断回避司马氏的招揽——用嗜酒长醉的方式,在音乐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千杯万盏也浇不灭阮籍心中的痛苦,“夜中不能寐,其坐弹鸣琴。”《酒狂》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创造出来的。阮籍通过描写醉酒后跌跌撞撞的混沌状态来反映这种矛盾痛苦的感受,以此发泄心中不平之气。
在朱权《神奇秘谱》中《酒狂》的题解为:“臞仙曰,是曲者,阮籍所作也。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酒耶,有道存焉。妙在於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你是那个能解其中味之人吗?
赵家珍演奏《酒狂》
©海派真生活
古琴从先秦发展到两汉以后,再经过东晋、南北朝古琴文化进一步发展,当时的文论——谢庄的《琴论》和萧衍的《琴要》等;琴家——谢安、谢庄(不是陈郡谢氏)等。随后进入隋唐,文字指法谱、减字谱的产生,大大推动的乐曲的传承,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其他乐种移植的琴曲,加上盛唐诗篇的涌现,一批琴家、文人、斫琴师把古琴艺术推向高潮;隋唐后至明清,古琴“正始之音”的确立,使得琴谱、琴曲、琴家、斫琴、琴论都走向成熟,再走到宋代的高峰和明清时期,这些就留到下次再一一道来。
文/Quinn马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