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喜陀王:缅甸如何走入盛世?
前因: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后果:阿隆悉都即位。

作者:翟书宁 / 编辑:陆伯让

前因阿奴律陀统一缅甸

1044年,阿奴律陀即位后,通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基本实现了上下缅甸的统一,但南方的孟人有着很强的分裂倾向。

1084年,江喜陀被拥立为国王,平定孟人的叛乱,大力提倡佛教,缅甸政权与佛教合为一体,阿奴律陀奠定的统一缅甸,由他继承发展,进入盛世。

江喜陀的身世有些扑朔迷离。

据说,他的母亲是孟加拉地区波帝迦耶国的公主,该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将她献给缅甸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后来生下了江喜陀。但缅王怀疑这位妃子与迎亲大臣有染,将她遗弃在民间,因此,江喜陀自小跟着母亲在民间长大,与孟族公主陷入爱河。

后来,江喜陀被阿奴律陀召回,在军中效力。

江喜陀雕像及画像

1077年,阿奴律陀去世,修罗王子继承了王位,但他的统治并不得民心。

阿奴律陀开拓疆土,连年战争,而修罗王继位后,依然四处征战,对内治理不是很在行,位于南部强大的孟族人在首领耶曼干的领导下掀起叛乱。修罗王亲自率领军队前期镇压叛乱,结果被耶曼干击败,自己也身陷包围而死。耶曼干率军一路北上,包围首都蒲甘。

在这个紧要关头,江喜陀被众大臣拥立为国王。

他组织起军队击败孟人军队,解除了蒲甘的危机,随后杀死叛军头领耶曼干,平定了叛乱。1084年,江喜陀正式登上王位,成为缅甸国王。

江喜陀认识到,国家虽然在形式上实现统一,但分裂的根源并未彻底消除。强大的孟人与缅人自己的分歧,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天的缅族青年(左)孟族青年(右)

缅族和孟族相互征伐,怎么才能消除仇恨呢?

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江喜陀也指望着佛教。

佛教虽然派别众多,印度、高棉、中土的佛教都不一样,光缅甸自己也有好几个分支,吵吵嚷嚷,但是总体上还是讲究人人平等,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寻求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

缅族和孟族刚好都开始信奉佛教。

更重要的是,阿奴律陀给江喜陀打了一个好基础。

早在阿奴律陀时期,他就皈依了上座部佛教,并在国师阿罗汉的建议下寻求孟人地区的佛经。但孟人国王摩奴哈不给,还侮辱了缅臣。阿奴律陀大怒,1057年花了三个月,俘虏孟王,把孟人地区的佛教派别阿利教捣毁了一通,上座部佛教侵入孟人地区,奠定了上座部佛教的地位。

阿奴律陀缴获三藏经30部,俘获僧俗学者和各种工匠3万余人,带回蒲甘城都用了32头白象驮。

阿奴律陀统一缅甸,被认为是蒲甘王朝的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江喜陀对于修建佛寺也十分热衷。

他接手了阿奴律陀时代的一项庞大的工程,修建功德瑞喜宫宝塔。由于这个建筑实在太过庞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了许多年都没有修完。在江喜陀的支持下,功德瑞喜宫宝塔终于得以竣工。除此之外,江喜陀还在首都蒲甘修建了另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阿难陀寺

靠着这些典籍、僧人、佛寺,江喜陀把蒲甘进一步打造成为佛教圣地,同时将许多土地分封给佛教僧侣。这样,他得到众多僧侣拥护,自称为“佛王”、“法王”。

孟人要想交流佛法、奉养僧侣,最好的去处就是蒲甘,和缅人一起去供奉佛教如此,在共同的佛教信仰下,国家的凝聚力得到增加。

瑞喜宫塔

除了用佛教团结孟族,江喜陀也给了孟族实实在在的好处。

江喜陀虽然是缅人,但在举行加冕礼使他却是遵循孟族的传统而来的。即位后,他便将自己最宠爱的孟族公主立为王妃,朝中许多大臣也都是孟人。如此一来,孟人的政治利益和民族情感都得到照顾,叛乱之心也就渐渐消沉。

江喜陀还将自己尚是婴孩的外孙阿隆悉都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废除了王位世袭制度。从长远来看,这个举措遗患无穷,但在当时,由于他的外孙阿隆悉都兼具缅人和孟人血统,将阿隆悉都立为继承人的举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意义极大。

在江喜陀的统治下,缅甸保持了阿奴律陀时期的繁盛,同时,国家向着统一的方向加速发展,是蒲甘王朝最辉煌的时期。

缅甸以江喜陀命名的护卫舰

后果:阿隆悉都即位

1113年,江喜陀去世后,他的外孙阿隆悉都即位为王,他是蒲甘王朝在位最久的国王,蒲甘王朝国家统一得到巩固。

结论:江喜陀在位的28年是缅甸国家巩固和稳定的时代,为日后阿隆悉都和那罗波蒂悉都时代的繁荣奠定基础。

阅读数 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