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事件:“九一八”导火索
前因:日本召开五部长会议;后果:九一八事变。

作者:凛冬里跳舞/编辑:亦可

前因

日本召开五部长会议:1931年,日本召开五部长会议,其在会议上确定了对于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计划。

1931年6月,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被当作间谍派到中国东北,不到一个月就被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抓获并处死。

这一年春天的时候,日本陆军情报科陆军大尉中村震太郎收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他的上级派他到中国东北进行间谍活动。

几个月后,中村带着助手井村岩太郎来到了齐齐哈尔,他们请了一位白俄翻译和一位蒙古向导,顶着“日本帝国东京农业学会会员”的名号,假装进行“实地调研勘测”,实则他们的重任是对兴安屯垦区以及附近区域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包括水质、交通等情况,为日本将来向这里进军作准备,并且中村还需要拉拢当地的蒙古王公,让日军在满蒙范围能够获得一些有势力的内应。

中村事件纪念碑

中村一行四人骑着马,从齐齐哈尔出发,直奔洮南去和另一名日本特务汇合。一天清晨,兴安屯垦区哨兵战的士兵发现了他们,因为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结伴而行又神情怪异,不得不令人疑心。

连长宁文龙立马领着班里士兵拿枪拦住了他们,上前盘问。中村正悄悄埋头赶路,不想竟然被发现了,他不想节外生枝,立即下马好声好气地对宁文龙解释说:他们是日本农业学会地研究员,特地来此进行实地考察,还望行个方便,说着把护照也交了上去。

然而宁文龙没有这么轻易被糊弄,就两个日本人前来勘测,还跟着蒙古人和白俄人,本就不像是正常的研究员的配置,再加上中村和助理长年行军,即便嘴里说的是讨好话,眼神却是锋利又暗藏杀气的,这更加令人生疑,宁文龙敏锐地感觉到此事的不同寻常。

左为中村

宁文龙当机立断,决定先把这几个人扣下来,于是便告诉中村,他们没有接到有日本勘测团到来的消息,按理不能随意放任过去,还请他们暂时在营中留几天。话音未落,中村便愤怒的大声咒骂,还想拔出武器,几个士兵见状,急忙一起上前绑了中村几人,押送到了营中。

在外操练兵团的关玉衡团长一听营里竟然抓了带枪的日本人,立马赶了回去。他细细察看了缴获的物品,除了手枪、常用的望远镜、地图外,一些文件引起了关玉衡的注意。通过比对发现,这些文件里有东北一些地区的人口、物产、地矿等详尽资料,要是仅有这些说不定还能为他们的研究员身份作解释,紧接着,关玉衡看到的文件简直让他出了一头冷汗。在这最后一本文册中,记述着兴安屯垦区的兵力分布、武器存储、所有军官的信息等等,相当于把军区摸了个底清。

有这些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关玉衡心里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中村等人是日本派来的间谍,幸好宁文龙谨慎控制住了他们。紧接着,关玉衡就对这伙人进行了审问,中村摆出了绝不配合的态度,坚持自己只是为了来勘测土地,不过,井村岩太郎的心理素质就没这么好了,在询问员制造出的威严气氛中,井村很快崩溃,交代了他和中村的军人背景以及被日本派遣过来的目的。

张学良

证据和证词都十分充分,一切都明朗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置中村。因为日本在东北拥有治外法权,一旦走漏了风声,中村等人就能毫发无伤的带着数据回到日本,这样一来,兴安屯垦区将后患无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他们,况且依据国际法,发现了别国间谍本国是有处置权的。于是,几个军区负责人一合计,都同意将其处死,只不过最好秘密执行,避免日本人找麻烦。

为了得到中村亲自认罪的证据,军区审讯员对中村再次进行了审讯,其间中村情绪激动,甚至出手攻击审讯员,而关玉衡等人已经决定了对他的处置,所以态度极度强硬,中村眼见情势不对,不得已才录了口供,争执中,中村的手表被甩飞,被军务长李德保悄悄捡起。

一天后,由几个军区负责人组成行刑队,在山沟中对中村等人执行了枪决,随后一把火将所有痕迹销毁。事后,关玉衡通过电报向张学良报告此事,也得到了“保密处理”的命令。

本以为事情能这样悄无声息的了结,谁知道日本得不到中村发回的消息,特务机关想方设法寻找他们的消息,竟真让他们顺着手表的消息联系到了李德保,进而知道了中村已死的消息。

日本政府借此大做文章,要中国给个说法,张学良为了平息日方怒火,向外宣称已经将关玉衡逮捕,实则暗中将其保护了起来。然而日方不依不饶,可以说,从中村事件开始,日本就开始寻找战争借口,终于在三个月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后果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军队借口中村事件向东北沈阳驻地发兵。

结论:中村事件是日本人的一次阴谋,日本早有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的意图,只是苦于没有挑起事端的机会,中村事件的发生,让日本恰好有了借口以矛盾为焦点,向中国东北出兵发动战争。

阅读数 6.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