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卡波雷托战役;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文/翟书宁
前因
1917年,奥匈帝国与德国军队在卡波雷托地区与意大利军队交战,重创意大利军队,但随后战线便稳定下来,奥德联军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918年10月24日,迪亚兹指挥意大利军队发起对奥匈帝国军队的最后一次攻势,占领维托里奥·维内托城,彻底击败奥匈帝国军队,结束了意大利战场的战争。
自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整个国内就卷入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中去。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四年之久。奥匈帝国派出军队入侵意大利,并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尽管德奥联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却始终无法彻底击败意大利,战争也就这样一直拖延下来。
1917年,德奥联军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进攻,在卡波雷托地区与意大利第2、第3集团军爆发激战。这场战争以意大利方面的惨败和巨大损失宣告结束,但随后阿曼多·迪亚兹将军接管意大利军队,并将战线在皮亚伟河稳定下来。辛辛苦苦取得的战果有付诸东流了。

德奥联军在伊松佐河地区实施卡波雷托战役,夺回意军前11次战役中占领的所有土地。
奥匈帝国的指挥官斯凡多萨·波罗耶夫·冯·波吉纳此时心情已经陷入了最低谷,随着战争继续拖延下去,国内的反战声音一波盖过一波,如果再不取得实质性进展,恐怕国内局势就控制不住了。军队内部的厌战情绪也日渐高涨,许多战士们都在这种无止境的等待中耗尽了耐心,希望战争快点结束。
迪亚兹和意大利军队并不急于挑起战争,而是一直在进行谨慎的战争准备,准备一招制胜。还是奥匈帝国这边首先沉不住气了。1918年6月,他们兵分几路,向托纳莱山口、特伦托等地发起进攻,试图突破意大利军队的战线。但是,这次进攻超乎寻常的不顺利,奥匈帝国方面损失了近10万人,只好放弃进攻。
正当奥匈帝国还未从上次的失败中缓过神来的时候,意大利方面却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主动发起进攻。10月24日,迪亚兹指挥意大利军队对格拉巴山发起进攻,奥匈帝国闻声而动,波吉纳投入兵力应付意大利军队。意大利的盟友——英国也行动起来,攻占了皮亚伟河下游的帕帕洛多尼岛,一步步向奥军逼近。
此时,由于正值皮亚韦河河水泛滥,奥军的行动非常不便。当意大利军队已经在皮亚伟河的左岸取得立足点之后,波吉纳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下令军队对意大利军队进行反攻。

皮亚韦河的位置
没想到,军令下达后,手下的士兵却毫无反应。他们已经对这场战争彻底失去了信心,不想再做无谓的挣扎了。无奈之下,奥军最高统帅只好下令撤退,而意大利军队继续顺利推进,并成功地渡过皮亚伟河,随后占领了维托里奥·维内托城。
现在,奥匈军队不仅无力反击,就连撤退的后路都危险重重。战争爆发了仅仅4天,奥匈帝国的败局就已经注定。消息传回国内后,原本已经蠢蠢欲动的各民族和国家明明白白地表达了他们的反抗。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匈牙利先后宣告独立,奥匈帝国实际已经瓦解了。
这一战,奥匈帝国伤亡人数和被俘虏的人数达到30多万,在意大利战场的战争以彻底的失败宣告结束。更糟糕的是,奥匈帝国不仅输掉了战争,也失掉了民心,国内还有更多问题在等待着它。四年前,当它迫不及待地对塞尔维亚宣战时,却未曾料到最终会是这样的结果。
后果
1918年,随着德国宣告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作为战败国的奥地利不仅国内宣告分裂瓦解,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
结论: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尾的一次关键战役,奥匈帝国的失败导致国内矛盾最终激化,奥匈帝国走向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