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班达屠杀事件;后果:第二次安汶起义。
作者:赵晨羽/编辑:李曳白
前因
班达屠杀事件:162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昆竭力压低安汶地区的豆蔻生产,引起安汶人强烈反抗。
1636年,在安汶岛民土鲁卡贝西领导下,安汶爆发长达五年的抗荷起义,史称安汶大起义。
故事要从起义领袖土鲁卡贝西讲起,土鲁卡贝西本是安汶岛上的普通居民,不久前,荷兰殖民势力到达安汶,在此实行高压下的专卖政策,禁止岛民将本土丁香树转卖他国。

安汶岛屿地理位置
为了维持生计,安汶岛民只能背地里搞“走私”贸易,土鲁卡贝西就是其中之一,荷兰殖民当局开展海上巡航,逮捕走私者并加以严惩,安汶岛上民怨沸腾。面对荷兰暴政,土鲁卡贝西率先揭竿而起,领导安汶人反抗荷兰,一时间成为马鲁古人心中所敬仰的英雄。
战斗开始后,安汶岛民听从土鲁卡贝西的指挥,从沿海撤到内地,并修筑堡垒抵抗荷兰人进攻。安汶岛当地长官基美拉哈也看不惯荷兰做法,伙同安汶各部酋长进行“走私贸易”,尽力维持安汶岛民利益,暗中支持土鲁卡贝西反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起义。
新上任的荷兰总督范·迪门见形势不利,决定亲赴安汶指挥镇压。到达安汶后,他采取分化收买政策,笼络当地酋长,让各酋长其带领当地人宣誓向荷兰效忠,希望息事宁人。但由于荷兰专卖政策没有改变,安汶人希望自由贸易的愿望落空,土鲁卡贝西开展新一轮抵抗。

安汶风光
范·迪门见与土鲁卡贝西和谈行不通,采取更恶毒的分化政策,他笼络德那第王国素丹哈姆萨,让其帮忙镇压安汶岛起义,哈姆萨经不住诱惑同意了。但此举收效甚微,起义军非但没有停止抵抗,反抗斗争更加激烈,安汶的动荡局面比以往更加严重了。
荷兰成功将葡萄牙赶出了马六甲后,范·迪门有了更多精力来对付安汶起义,他先派军队征服安汶周边的西兰岛和豪尔毛尔地区,打算以此包围住安汶,使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切断所有外援后,荷兰总督范·迪门一声令下,大批荷兰军队登陆安汶岛,对安汶岛展开了残酷的武力镇压。安汶人在土鲁卡贝西的领导下英勇战斗。但范·迪门一再加强镇压力度,规定凡是被荷军抓到的安汶起义者,一律全部杀死。不久之后,范·迪门带着全副武装的荷军,偷袭了安汶人地大本营卡帕哈,并在屠杀后占领了这里。经过这次偷袭,起义军主力受挫,难以抵挡荷兰攻势。
幸运的是,土鲁卡贝西不在被害者之列,他成功转移到了更安全的地界。范·迪门见没有抓到土鲁卡贝西,下令搜索安汶岛上的每一个角落,一定要将其缉拿归案。

安汶美食
于是,荷军开始四处搜索追击土鲁卡贝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土鲁卡贝西过了一段东躲西藏流离失所的生活,但最终被荷军逮捕,范·迪门将其斩首于安汶要塞。
起义领袖土鲁卡贝西英勇就义的噩耗传来后,安汶人无不掩面叹息,一大批追随者宣誓要为他报仇,他们走上街头,控诉荷兰侵略者的罪行,范·迪门派人将这些“暴民”抓了起来,发配到毛里求斯荒岛上做苦役。战斗胜利后,在范·迪门得以肆意砍伐丁香树,安汶岛上曾经郁郁葱葱的景象,被大片荒地所取代,安汶大起义就此失败了。
后果
第二次安汶大起义:1647年,第一次安汶大起义失败后,安汶再次起义抗击荷兰侵略者。
结论:安汶大起义是安汶岛上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爱国运动。起义被镇压后,荷兰在东部岛屿马鲁古群岛的影响力扩大,荷兰商业帝国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