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热爱生命的荒原狼,是发奋写作的马丁·伊登,是奔赴世界所有码头的流浪水手。
文/全历史 一口
1916年11月22日,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逝世于旧金山,享年40岁。
杰克·伦敦是马克·吐温之后,海明威(此处可a至1961年7月2日的爱达荷州)之前最能代表美国文学的大师。
他粗旷、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塑造的一系列角色也开启了美式硬汉文学的先河。
此外,他异乎常人的丰富经历构成了传奇的一生,让他成为文学史上少数人生比作品还要精彩的作家。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杰克·伦敦。
第一、他是梦想环游世界的水手。
传纪作家欧文·斯通说,杰克·伦敦一生最爱,除了书,就是大海。实际上,他不仅热爱大海,还堪称最懂大海、航海技术最高超的作家。
13岁,杰克·伦敦用打零工偷偷攒下的两美元买了一艘旧船,这是他和大海结缘的开始。 15岁,他开始出海捕捞生蚝,是捕蚝队里最年轻的船长。17岁,他踏上一艘捕海豹的远洋作业船,因为能独自在风暴中驾驶吃水80吨的帆船,他和老水手们拿一样的薪酬。
1897年,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发现金矿,21岁的杰克·伦敦加入了淘金大军。去往克朗代克需要在育空河上游渡河,但这里水流湍急、遍布暗礁和岩石,船毁人亡的事经常发生,近千艘船在沿岸搁浅,不敢过河。杰克·伦敦向每只船收取25美元,帮他们渡河,最后赚了3000多美金,那时候30美元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花销。
1906年,已经成名的伦敦决定自己造一艘船,完成儿时驾船环游世界的梦想。但船造得十分粗糙,还没开到夏威夷就问题重重。他不想放弃,最后凭着航海的本领,成功穿越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虽然因为身体和船都出了问题,环游世界的梦想没能达成,但他完成了从夏威夷到南太平洋岛屿马克萨斯的直航。受赤道洋流影响,那一片海域情况异常复杂,一不小心就会丧命,大部分船只都绕道而行,他却驾驶着一艘勉强修复的船,九死一生闯了过去。
第二、他是崇信“黄祸论”的种族主义者。
“黄祸”一词,最初是欧美统治阶级用来形容十九世纪末日本作为军事和工业强国的陡然兴起。随着亚裔劳工、尤其是华人的大规模输出,这些吃苦耐劳且收费低廉的外来者更受资本家的“青睐”,对白人劳工构成了威胁,“黄祸”很快就被用来代指整个亚裔族群。

日俄战争期间,杰克·伦敦作为战地记者被派至朝鲜半岛前线
美国曾是华工输入最多的国家,后来又成为排华情绪最严重的国家。1882年,美国总统签署了首个排华法案,规定十年之内禁止中国劳工入境,后来又把禁止令延长至二十年。
杰克·伦敦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也是认为白人优于黄种人的种族主义者。加之,他早年混迹于工人阶层,常目睹白人和华侨间的冲突,在旧金山湾做水上警察期间,也经常接触偷捕生蚝的华人。在他眼里,中国人胆小怕事却又阴险狡猾,他早期的《黄手帕》、《中国佬》等短篇里都有体现。
但与当时普遍的看法不同,杰克·伦敦对中国和日本做了区分,他认为中国人是黄祸、日本人是棕祸。他还断言,日本受地缘和环境因素限制,不可能对西方文明和白人造成真正的威胁。而在小说《空前入侵》里,他预言中国将会成为亚洲的主宰,还写到“中国事实上不好战......它让人感到忧虑的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商业上”,“真正的危险在于它的繁殖能力”。
杰克·伦敦的看法并不全面和深入,但不失为欧美社会对中国威胁论的真实反应。
第三、他是失败的农场主。
1905年,杰克·伦敦在旧金山郊区买下了一块废弃的土地,此过上了作家兼职农场主的生活。
他后来回忆,在此之前,他对务农一无所知,买下那儿主要是为了居住和写作。而真正让他决定务农的,是当地的农民穷困、缺乏希望的生活状态。
杰克·伦敦出身贫苦,对无产者有很深的同情和理解。抱着为周围农民树立典范的目标,他开始学习农业知识,着手建设自己的新型理性化农场。
关于种田,他有一套理论:他拒绝使用商业性化肥,而是学习中国的古法,使用绿肥和动物肥料;因为那片土地起伏不平,部分区域有河水倒灌的情况,他就根据地势起伏,将土地分段分坡,最后打造成梯田的样式,再配合水道的疏通,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杰克·伦敦生命最后阶段居住的乡间别墅“狼巢”
除了种田,他还养猪、养马。为了提高工人的喂食和清理效率,他请人设计了中空的圆形猪圈,周围的农民戏称这里是“猪的天堂”。
农场扩建、修筑房屋和更新农业设施几乎花光了杰克·伦敦的积蓄,还让他负债累累。为了维持下去,他一边发奋写作,一边用心经营,无奈,接连而来的自然灾害和猪瘟让他无力应对。
农场入不敷出,常年伏案工作又让杰克·伦敦的精神和身体不堪重负,他开始酗酒、吸毒,在给朋友的信里,他绝望地写到:我的身体像一块破布。
1916年,杰克·伦敦在农场的居所里去世,死因是吸食吗啡过量。
今天,人们说起杰克·伦敦,就会想到他的作品和作家身份。丰富如杰克·伦敦,他还是个出色的水手、一个亲赴日俄战争(穿越)最前线的记者、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积极投身于农牧业的农场主,而这也验证了头部效应的历史规律,当一个人身具多重身份,影响最大的那个往往会成为突出的标签,遮蔽掉他其他身份。(详见规律15-头部效应:强者为什么恒强)
历代评价:
他自己是一个嘲笑文明和因袭的自然论者,怀恋着自然的原始的生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