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法币改革;后果:蒋经国上海“打虎“。
文/全历史
前因
法币改革
1935年,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由政府指定的法币为通货,此后严重超发,引发通胀。
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以总统命令宣布开始金圆券币制改革,用金圆券兑换收缴百姓手中的金银外汇,后因引发恶性通胀而告失败。
两个月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就任财政部长,这已经是蒋介石第三次向他递出橄榄枝了。此前曾政界失意,后坚持在商言商的王云五,此番再次进入政坛,其目的是想要完成政府的币制改革。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此时又爆发内战,民生凋敝,法币疯狂贬值,通胀严重。金圆券发行前,法币发行额比抗战前增加了40余万倍,物价上涨了3000余万倍。以至于有人形容当时,“在中国惟一仍然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金圆券
当此情形之下,推行一场新的币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因此,财政部长王云五带着亲自拟定的改革方案,伙同中央银行总裁以及行政院院长等一行6人秘密到浙江莫干山,向蒋介石汇报并商讨币制改革的办法。按照最终设计,政府用金圆券强制收兑法币、金银及外币,以此来维持庞大的军费,挽救经济危机。
8月19日,金圆券改革方案公布,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限3个月内分别以300万:1,以及30万:1的价格,收兑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黄金、白银、银币以及外币也统统限期按比例收兑。
8月22日是中央银行收兑金银外币的第一天,王云五接到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的祝贺电话,称群众兑换情形极其踊跃,出乎意料。在改革首月,多数日用生活物品的价格,均回落至改革前的水平之下。金圆券发行四十天内,兑得黄金美元超过三亿元,民众几乎将战火劫余全部奉献出来,蒋经国不禁感叹,中国的百姓真是善良。

法币
然而,踌躇满志的王云五没有想到,不久情势便急转直下,此次币制改革也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
为防人投机,此次改革一直在秘密推进。在酝酿阶段,也只有王云五在内的六人小组参与,而政策公布前夜,各种文件起草与誊正,都由王云五一人办理。然而,这也成为导致失败的一个人为因素。主导改革的王云五并非金融界权威,政策出台更没有经过立法院的审议,国民党行政、立法两院的许多高官在改革出台当天才知晓细节,让这些人心里窝火,因此在政策推行中,不少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对币制改革袖手旁观,互相推诿,加剧了改革风险。

王云五(左一)
此前,王云五把美国援助当作金圆券发行的重要支持,没想到,美国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9月,国际货币基金会召开,为谋求基金会的贷款支援,王云五决定出国开会。
但现在,正是改革的关键时刻,他当然放心不下,临行前将能想到的一切补充办法交给同僚。然而,王云五一出去,情形就失控了,在大商人们的压力下,收兑金钞的期限被中央银行总裁延期一个月。中央妥协的信号被市场放大解读,大商人的兑换更加拖延,孔、宋等家族甚至开始大肆隐匿财产、囤积物资,良好的开局,也戛然而止。
事实上,不管是人心不齐,还是时机不巧,都只是改革失败的次要原因,改革方案本身,存在诸多硬伤。
例如,改革以5亿美元作发行保证,然而保证金水分极大,其中3亿是被严重高估的各类公司资产,更有日伪产业资产根本不能到位,这为后续无节制发币、引发恶性通胀埋下隐患。
此外,政府要求日用品限价,而石油船运等公用事业却沿用旧标准,导致价格大涨。而民企因限价无利可图,大量商品流入黑市。老百姓去正规市场买不到东西,去黑市又买不起,一时间怨声载道。
而导致改革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则是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失败。蒋介石本幻想两三个月结束战争,再来稳定币制,然而战争却一拖再拖,军费窟窿越来越大,只能靠增发货币来弥补。金圆券狂跌滥贬,形如废纸。百姓财产被洗劫一空,而改革也宣布彻底破产。
王云五看到改革颓势已无可阻拦时,引咎辞职,黯然离去。币制改革宣告失败。
后果
蒋经国上海“打虎“
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强行“限价”,铁腕打击反对币制改革、囤积居奇的奸商,但因宋美龄、蒋介石徇私包庇孔家,以失败告终。
结论:金圆券改革被国民政府视为解决战争经费、挽救经济危机的最后“救命稻草”,然而,改革的失败反而加速了国统区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