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三世·索别斯基的继任和改革
前因:波兰在对外战争中丧城失地;后果: 波兰大胜奥斯曼帝国,被誉为“欧洲之盾”。

文/王凯迪

前因

17世纪中期,波兰先后战败于瑞典、俄罗斯与土耳其,丧失了利沃尼亚、里加与乌克兰在内的大量领土。

1674年5月,扬三世·索别斯基被选为波兰国王。

他的前一任国王是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1673年11月11日,波兰国王维斯尼克在华沙的王宫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位国王懦弱的国王刚刚在去年与土耳其人签订了《布恰奇和约》,意图向对方各地赔款。

时任波兰军队总司令的扬三世·索别斯基忿恨不已,自己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却被后方的垃圾国王卖队友,彼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如今,国内群龙无首,波兰议会的大佬们一脸懵逼,而这位英勇的将军却已经在前线四战四捷,在国王去世当天,更是在比萨拉比亚击溃了土耳其的一次大规模进攻,瞬间稳定了局势。此时的索别斯基可谓众望所归,直接率领六千人回师华沙,包围波兰议会,顺利在次年5月21日“当选”为波兰国王。

扬三世·索别斯基

45岁就荣登王位的索别斯基,被誉为欧洲“最英俊、结实的君主之一”。然而他仍然必须面对的是波兰贵族们对王权的种种限制。正如之前波兰国王遇到的那样,索别斯基意欲扩充军费的提案,被贵族们控制的瑟母议会拒绝。不仅如此,从前的军事维持费用也受到大幅度削减,大批士兵没有军饷,无法承担高昂的武器维护成本和家庭开销,纷纷离开了军队。

索别斯基深知,如果继续出让国王权力来获取贵族的军费支持,必然再次陷入恶性循环。并且,如果再和瑟姆扯皮下去,波兰的反攻时机一定会错过的。于是他自掏腰包来给士兵发钱发枪,厉行军事改革,颇有大将吴起之风。除此之外,索别斯基还定下来一条简单明了的政治外交策略,即联合基督教国家,共抗土耳其。

兵贵神速。即位之后的第二年,索别斯基便领兵出征西乌克兰。这块土地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土耳其人夺走,他们甚至想要以此为前进基地向中欧腹地挺进,波兰东境也因此朝不保夕。面对危局,索别斯基率领部队率领骑兵部队迅速突入第聂伯河流域,在土耳其军队做出反应之前突然出现在乌克兰腹地,瞬间打乱了对方布局,以五千人的兵力击破敌人两万大军,重新夺回了西乌克兰地区,重创了土耳其人的北进势力。

随后的几年间,索别斯基又施展了卓越的政治才华。当时的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波兰人与神圣罗马帝国直面土耳其,却又在匈牙利问题上争夺不已,法国人更是在“远交近攻”准则的指挥下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结成了盟友。索别斯基要对付的不仅仅是面前的敌人,还有不稳定的盟友和善于背后捅刀子的对手。于是,索别斯基首先举国之力对法国施压,让这个潜藏对手不敢轻举妄动,随后又强化自身权力,控制议会通过与神圣罗马帝国合作的协定,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抗土联盟阵线”。

真正让索别斯基站稳权力脚跟并且青史留名的莫过于维也纳之战了。

1683年维也纳之战

1683年7月,奥斯曼土耳其人发动了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攻战。数十万大军在巴尔干半岛集结完毕后直扑维也纳城,一旦这里陷落,那么整个欧洲将门户洞开。数量远少于敌人的奥地利人坚守孤城月余,疾病与饥饿不断威胁着守城军民,土耳其人的军队数次登上城头,城内已然弹尽粮绝。

此时,两万五千名波兰士兵犹如天降雄师,突然出现在战场的东北角。从华沙披星戴月而来的索别斯基,和他的精锐波兰翼骑兵们早已准备就绪,他们策马前驱,向奥斯曼人的侧翼发动了全面冲锋,此刻,中世纪骑士的光辉仿佛重现于世,强大的冲锋瞬间击溃了土耳其人的阵营,索别斯基用上万名骑士的伤亡守护了欧洲,自此被欧洲各国尊为“基督教之盾”。

后果

索别斯基先后在西乌克兰与维也纳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成功捍卫了基督教各国在欧洲的安全地位,波兰国势获得中兴。

结论:此战之后,波兰彻底扭转了波兰自17世纪中期以来国势倾颓的局面,国势重振,收复西乌克兰与克拉科夫之地,在南方与东方确保了国土安全,并在欧洲各国之中重新昭彰了波兰的强大国力与威望,使波兰王国的武功得以持续,缔造了波兰的巅峰时刻。

阅读数 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