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田门外之变:井伊直弼被刺杀
前因:安政大狱;后果:八月十八日政变

作者:呼雪妍 / 编辑:王莫失

前因:安政大狱

1858年,井尹直弼对反对者进行大镇压,尊攘派和一桥派被打击,百余人受牵连。

1860年3月24日,日本大老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来自水户藩与萨摩藩的浪士刺杀,史称“樱田门外之变”。

安政大狱之后,幕府大老井伊直弼权倾朝野,仇家自然不少,最大的仇家是水户藩。双方矛盾由来已久,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是一桥庆喜的父亲,在幕府将军继承人选上,与大老针锋相对。

此外,天皇给水户藩发布密诏,矛头直指幕府,甚至要求刺杀井伊直弼,这事还被井伊直弼发现了。因此,安政大狱中水户藩受打击最重,藩主德川齐昭被罚永久蛰居,水户藩藩士也统统被罚。

水户藩对于大老的痛恨不但因家仇,更因国恨,那就是“尊王攘夷”与“开国主张”的尖锐对立。但是,水户藩内部主张反抗的方式却并不相同。下层藩士是最激进的,主张暗杀井伊直弼,但上层,则反对用如此激进的方式,因为德川家本质上与幕府是一家人,只是不同的支系而已。因此,激进的下层藩士为了不连累水户藩,在暗杀行动开始前,就纷纷声明脱藩,成为浪士。

暗杀大老不是小事,必须稳妥行事,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水户藩这些人找到了井伊直弼的另一仇家,萨摩藩。

井伊直弼

水户藩与萨摩藩共同的诉求是尊王攘夷,因此水户藩的激进派与萨摩藩一部分人进行了密会,商议双方配合同时进行两大行动,一是刺杀大老,二是发兵京都,直攻幕府。

万万没想到,萨摩藩在没通知水户藩的情形下,变卦了。其实准确说,也不是变卦,而是萨摩藩内部同样存在分歧,计划参加行动的萨摩藩激进派几乎被全部斩杀。原因和水户藩相似,萨摩藩的上层不主张武力倒幕,只想向幕府施压,从而分润权柄。

1860年3月24日是约定暗杀大老的日子。井伊直弼的宅邸在樱田门附近,樱田门为井伊直弼进城的必经之路,所以暗杀团便埋伏在樱田门附近伺机行动。当天参与暗杀行动的水户藩浪士有17人,而萨摩藩由于参加密会的人几乎悉数被杀,当天只有一人赶来参与行动。不管怎样,事到如今,人少也得硬着头皮上了。

其实大老耳目众多,此前已经接到有关暗杀的密报,但一向桀骜的大老并未放在心上,更没有改变行程。

当天天气也很奇怪,明明已经过了严冬,却有鹅毛大的雪片不停飘落,四周一片雪白,一派肃杀。上午9点左右,井伊直弼的轿子出现了,正如预想的一样,在60余名护卫的保护下,沿着暗杀团设想的路线缓缓前行。就在轿子经过樱田门的时候,暗杀团决定依计动手。

一名刺客手持诉状,伪装成拦轿喊冤的样子迅速接近前排护卫,趁护卫还没搞清楚状况,就拔刀砍杀。这引得后排护卫蜂拥前来,现场一片混乱。

按说60余人对18人,井伊方应对起来应该游刃有余才对,可当时却是被暗杀团像削菜一样砍杀,伤亡惨重。原来,护卫们佩戴的武器是日本刀,这种武器极其锋利,但有个缺点是容易生锈。当天下雪,因此护卫们按照一向谨慎仔细的日式作风,把日本刀统统加上了封条,因此被暗杀团突然袭击的时候,很多护卫甚至来不及把刀拔出来,就被砍伤甚至砍死。局面从一开始,就被暗杀团掌握了主动。

根据樱田门外之变改编的影视剧

就在一团混乱之际,守卫轿子的力量变得薄弱,暗杀团趁虚而入,集中精力向轿子发动攻击。一名浪士向轿子瞄准开枪,子弹射中了井伊直弼的腰部与大腿,大老身受重伤,无法动弹。而最终致命的一击,由唯一的萨摩藩浪士完成,他成功击倒轿旁的护卫,一把拽出井伊直弼,手起刀落,直取大老人头。一俟拿到首级,便迅速夺路而逃。但最终在被苦追无路之后,选择了切腹自杀。

暗杀团其他成员也不再恋战,按计划分路逃跑。但他们在刺杀行动后才得知,萨摩藩占领京都的行动早已取消,刺杀行动的幸存者不得不选择自首、逃亡或切腹自杀,只有两人在逃亡后得享余年,结局惨烈。这18个人被后世合称“樱田18士”。樱田门外的刺杀行动结束了,无边无际的雪白下,是随处可见刺目的鲜红。

后果:八月十八日政变

1863年8月18日(农历),幕府操纵公武合体派发动政变,赶走“倒幕七卿”,最终导致尊攘派主要势力长州藩被驱逐出京都。

结论:樱田门外之变使“武装倒幕”开始成为救国的选项之一,随着井伊直弼的死亡,地方强藩公然反对幕府的行动越来越多,幕府权威开始逐渐消解。

阅读数 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