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政变:国民党清党
前因:北伐战争;后果:南昌起义。

作者:陈梓森/编辑:亦可

前因

北伐战争:1926年5月,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发动了针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并在1927年夺取了华南、华东大部分地区的政权。

1927年4月12日,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悍然发动针对共产党以及国民党左派的武装政变,屠杀了大量的共产党人及进步分子。

政变的第二天,上海各大产业工人在总工会的呼吁下举行了大罢工,抗议昨天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拉偏架”,以调停矛盾的而名义,骗取了工人手中的武器,并占领工会的行为。集会结束后,集会人员冒着大雨游行前往第二十六军司令部请愿,希望释放工人、交还工人纠察队的武装。他们不知道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屠杀。

蒋介石

游行队伍行至宝山路三德里附近时,埋伏已久的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士兵们蜂拥而出,对游行队伍进行扫射,霎时间宝山路上血与雨水交汇如流。

这场屠杀并非第二十六军处置不当或临时起意的行为,而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蓄谋已久的政变开端。

作为一个典型的政客,蒋介石有着极端猜疑任性的性格以及极强的权力欲望。孙中山在世时,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并非十分起眼的人物。出乎意料地是,孙中山逝世后,掌握军权的蒋介石迅速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政治活动打压政敌和异见人士,成为国民党的最高领袖。而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己进一步夺取政权的重大阻碍。

中山舰事件

尤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看到共产党人出色的基层组织能力。尤其北伐军在攻打上海之前,共产党人就已经联络了城内的工人率先起事,举行罢工,并最终顺利占领上海。随后,共产党人在上海成立了市民政府。

共产党的革命热情与政治能力,一时间使得国民党内部很多人的态度出现了转变。

此外,蒋介石决定反共,其实也打算以此对国民党内部,尤其是汪精卫进行清洗。1927年3月,国民党召开了二届三中全会。

国民党内的左派,更是出现了“迎汪抗蒋”的思潮,他们认为,汪精卫才是孙中山的合法继承者。

由于此时的汪精卫,一直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的铮策,所以为蒋介石决心公开反共,以此清洗党内的反对派。

不过,单靠自己的势力,反共还没有完全的胜算。蒋介石想到了日本。蒋介石首先将自己决心反共的意图透露给日本方面。日本人巴不得中国党派分裂,利用中国内战攫取利益。所以,蒋介石很快就得到了时任日本外相的币原喜重郎的支持,双方甚至开始商量起反共的细节。

1927年3月,北伐军攻打南京。南京城内的一些地痞流氓,趁乱对外国人的居住地进行抢劫,酿成南京惨案。南京惨案之后,币原喜重郎主动担任蒋介石的说客,前往鼓动英、美两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声称南京惨案是共产党一手策划的反蒋阴谋,并承诺蒋介石必将镇压“暴乱”。英美两国政府出于对苏俄及共产党的反感,很快就转向支持蒋介石。

至此,蒋介石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并向党及军队内的亲信发出“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的密令,一场政治阴谋悄然拉开序幕。

1927年4月12日凌晨,随着蒋介石清党信号的释放,上海的青帮匪徒、国民党特务开始集结,并向上海各区工会的工人纠察队发动了袭击。不清楚情况的工人纠察队在经过短暂的抵抗后,很快就被安排好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以“调停内讧”的理由收缴了武装,部分工人更是遭到了逮捕。

随后,第二十六军迅速占领了上海各区的工会,英美等国也迅速配合蒋介石集团在租界内开展了清查工作,逮捕了大量的共产党人和工人并交给了蒋介石。

变的第二天,蒋介石集团开始挥舞屠刀,将刀锋对准了无辜的共产党员、工人以及国民党左派进步分子,动员军队开展了有组织的屠杀,杀害了大量的革命分子,摧残了中国的革命力量,也彻底断绝了国民党的先进性,使得国民党彻底沦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

共产党再度转入地下工作,革命的火种被保留了下来,并将在不远的将来以燎原之势再造中华。

后果

南昌起义:1927年8月,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以周恩来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结论:“四·一二”政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拉开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阅读数 6.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