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歌》是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根据屈原的《九歌》改编创作的歌剧,由九个乐章组成。
《九歌》原本是屈原的诗歌,是战国时期祭祀乐歌,谭盾摘录了其中某些篇章的一些诗句作为文本创作了歌剧《九歌》。他用一种融戏、舞、乐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人、神与自然的关系,远古祀事和当代生活结构的联系,以及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谭盾将把诗集《楚辞·九歌》中的古诗和古典音乐协奏曲的形式相结合,将人声合唱的音色、节奏、旋律与大自然的雨、风、石、气、韵……完成了一次音乐创作和视觉呈现的尝试。

作曲家简介
谭盾(1957年8月18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擅长歌剧、管弦乐、中国民乐、电影配乐、实验音乐。以其非常规音响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闻名,2006年被世界十大中文媒体被评为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曾与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徽标Logo音乐和颁奖音乐。2010年担任中国上海世博会全球文化大使。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马可·波罗》、《秦始皇》,管弦乐《死与火》,民乐《西北组曲》,电影配乐《卧虎藏龙》。他曾先后应邀担任德国慕尼黑国际歌剧比赛评委、荷兰国际作曲比赛评委和美国洛克菲勒委约作曲大奖评委。

谭盾
作品赏析
在《九歌》总谱的乐队编制表中,作曲家刻意将组成乐队的乐器按照中国古代的八音分类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并按照室内乐的规模在音乐创作中使用这些乐器;在极强的随意性驱动下,这些乐器根据自己的演奏方式在表演过程中塑造了祭祀中的“气场”;需要说明的是“气场”的塑造过程,实则是一种带有美学涵义的概念,表现于音乐创作之中,体现为动与静、空与满的对立,这种对立形态的确立,当然也就免不了对乐器音色、乐队配器的处理,如此的处理,会呈现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波浪式进行。

谭盾携新作《九歌》接受采访
《九歌》在运用丝、竹、金、木、革等中西乐器的同时,还运用了大量自制的陶质敲、吹、弹、拉乐器。陶质乐器古朴、粗糙的音响,向我们展示两千多年前战国时的音乐文化景观。在谭盾看来,这是最适合表现真实的原始呼唤的声音。
剧中的祭祀舞蹈则带着湖湘巫傩的“鬼气”。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嫁接布局,尤其是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手段、不同思维定式的艺术有机结合,谭盾作为歌剧创作者,给观众制造的是本质上的视觉文化冲击。

把不同音乐元素拼贴在一起,增强戏剧效果,这也体现在这部作品中。《九歌》中第八段《国殇》中,屈原原作诗句是“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尺兮弃原野”,这是一个残酷的战争场面,谭盾在此拼贴了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片段,并以人声和唱同一旋律。可以想象,在无调性金鼓齐鸣声中突然出现一段观众耳熟能详的《十面埋伏》“轮拂”演奏,这种反差造成的视听效果是能让人为之一怔的。
除此之外,谭盾在歌剧中大量运用了即兴手法,它让有限的音乐材料存在多样、丰富的可能。谭盾认为,世界上所有的音都是即兴的,高级的即兴状态就是人的最自然合理的精神状态。《九歌》中许多音乐材料节拍自由,甚至小节线都放弃,以分钟、秒钟来计算音乐长度,或只规定某些声部的结合点,其余声部细节如何结合则不确定,形成模糊的对位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