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三十六计之二十三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典出于《战国策·秦策》,也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入秦后,向秦王献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秦王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将其作为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一言:“秦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次灭楚,次灭燕,并灭代,乃灭齐。”

战国时版图

远交近攻的原意是:结交远离本国的国家,攻打与本国邻近的国家。这是一个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分化和防止敌方结盟,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策略。

远交近攻,是对多个目标进攻次序的一种排列。远交,只是一种外交权术,并不是真的同遥远的国家交好。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古代,要跨越近邻去进攻远处的敌人存在着许多困难。与遥远的国家结成暂时的联盟,目的是减少对手,孤立近邻,使近邻腹背受敌,从而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它。一旦近攻得手,远交的国家不再遥远,也就变成了下一步要攻击的目标。

在封建割据的兼并战争和现当代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中,都曾广泛使用这一军事战略。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就曾用这一策略,先后使不少欧洲国家上当受骗。

当时,妨碍德国称霸欧洲的主要对手是英国法国和苏联。英国、法国在德国的西面,苏联在德国的东面。希特勒尽管野心勃勃,但还不具备在两线同时开战的力量,只能各个击破。在选择进攻目标的过程中,希特勒的决策是:由于苏联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战场纵深大,要想轻易或短时间内征服苏联,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与苏联暂时交好言和。法国是德国的世仇,从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多次大打出手,如果不扳倒这只拦路虎,德国要想称霸欧洲同样只能是纸上谈兵。尽管对法国恨之入骨,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法国强大的国力,要想一口吞下法国也不容易。左挑右选,德国将第一个战争目标放在近邻波兰的身上。

苏德军人

在积极筹谋近攻的同时,德国与苏联的远交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39年元旦,希特勒以元首身份接见各国驻德使节,有意同苏联大使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谈话,借以试探调整和改善敌对的德苏关系。几经努力。德国终于在发动战争之前,使苏德关系出现明显好转。8月15日,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按德国外交部的指示,会见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转达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的愿望。第二天,舒伦堡奉里宾特洛甫之命,再次求见莫洛托夫,陈述德国与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愿望。为满足苏方关于在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之前首先缔结一项贸易协定的要求,德方以最快的速度,于18日即与苏方达成《苏德贸易协定》。20日,希特勒亲自出马催促。他致电斯大林,措辞热情地表达了与苏联改善关系、尽快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迫切愿望,并请求斯大林能在22日,最迟在23日接见德国外长。经苏方同意,里宾特洛甫于23日到达莫斯科,并于当天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时,距离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只剩下一个星期的时间了。德国暂时与苏联“远交”成功,使它可以放手实施对周边国家的“近攻”,而不用担心苏联反对。

苏德双方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第8天,德国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到这个月的27日,德军攻占波兰首都华沙,波兰沦亡。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径,波兰的邻国苏联不仅没有加以防止,反而趁火打劫。9月17日,几十万苏军越过苏波边界,占领波兰东部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德苏边境友好条约》,共同瓜分了波兰。

苏德军人

1940年4月9日,德国侵略丹麦挪威。对德国人的这一侵略行径,苏联袖手旁观。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动侵略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的战争。德国征服西欧近邻四国的作战只用了44天时间。在西线的战争中,德国投入了全国绝大部分兵力,达136个师。而当时的德苏边境,德国人只有10个师驻防。如果苏联能乘德国后方空虚之机,用围魏救赵之计支援西欧、北欧各国的反侵略战争,德军的进攻绝对不会如此顺利。但是,苏联一直按兵不动,从而使德国免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当德国法西斯将“近攻”的西欧各国一一踩在脚下的时候,打击最后降临到了“远交”的苏联头上,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给亿万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希特勒采用远交近攻之策,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征服各国、占据主动、逞凶一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阅读数 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