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派系是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中国宗教派系。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分宗分派,实始于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黄老道家,是东周先秦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崇尊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而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五斗米道却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

其后,虽有丹鼎派(又称丹道派,金丹派)、符籙/符箓、术数/数术、经法,以及,符咒派之茅山、龙虎山、合皂山,合称为“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道法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
五大道派
张道陵之孙张鲁,原居汉中,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移居江西贵溪龙虎山,“五斗米道”遂在江南一带流传,为道教龙虎山宗之肇始。到东晋末,“天师道”代替了“五斗米道”的名称。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五派:
正一道
据《元史-释老志》记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命庭臣效劳,待以客礼。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子孙世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籙。”这是龙虎山张天师世称“正一真人”之始。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或老祖天师。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箓道派,此后除《道德经》外,《正一经》亦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受箓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须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牒。
全真道
全真道又称全真派,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别。金代王重阳(见王重阳条)创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

道教自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改革、整顿后,历隋唐五代宋的漫长岁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现颓势。以符箓派为主流的道教,支派争流,一些道流徇末遗本,流弊时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教。王重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对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
真大道
真大道,初名大道教,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所涵盖,创始人为刘德仁(1122~1180)。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宋靖康之乱,徙居河北盐山太平乡。他宣称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某日,有一须眉皓白的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并嘱其“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然后投笔一支而去。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首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

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
第二级,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
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阴》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
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阴》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最基层为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

太一道
太一道由卫州(河南卫辉)人萧抱珍(1067一1166)创立,教传“太一三元法策”之术,祈禳呵禁,治病驱邪。全真道和真大道教皆不太注重符策法术,太一道独以此出名,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太一道创立的时间在金熙宗天眷年间(1138—1140),元世祖忽必烈尚未正式登帝位,曾封萧抱珍为“一悟真人”。

萧抱珍出生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农历三月二十四。最初,萧抱珍只是在家传教,后信徒日益增多,乃于县东三清院故址草建茅庵而居,后扩展至山东,河北一带,弟子们逐建有太一堂,太一宫,万寿宫等,发展迅速。其教主要传太一三元法录,祈禳呵禁,治病驱邪等为内容,最后并入当时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
净明道
净明道,为道教正一道教派,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据道教传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
其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天师许逊为祖师。江西净明道,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学界多以为净明派乃是受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道派。

净明派历史上有三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一个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万振天师的扶教,一个是宋朝何真公广度弟子,还有就是元朝刘玉真祖师的振兴,而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之特点,但是其以忠孝济度为主的精神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