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洛佩斯上台;后果:巴拉圭战争爆发。
作者:翟书宁/编辑:李曳白
前因
洛佩斯上台:1862年,洛佩斯的父亲卡洛斯去世后,洛佩斯接替父职,成为巴拉圭总统。
1863年,乌拉圭国内爆发政变,巴拉圭总统洛佩斯开始居中“调停”。
洛佩斯对乌拉圭的“调停”,其实是居心叵测,故事要从拉美各国的宿怨说起。早在洛佩斯上台前,巴拉圭与邻国的矛盾就已经深埋。拉美各国都是从欧洲殖民地统治下独立而来的新兴国家,国家领土划分并没有明确的历史依据,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地盘,积怨很深。

洛佩斯
洛佩斯最主要的对手是巴西和阿根廷。巴西一直觊觎巴拉圭东北部的马托格罗索地区,希望能将其纳为巴西国土,独占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通通往大西洋的道路。阿根廷则始终不愿承认巴拉圭的独立,说巴拉圭不具备主权国家的资格,提出巴拉圭应该和阿根廷和并。
洛佩斯当然不理会邻国的无理要求,他希望能够得到巴拉那河的通航权,以便为巴拉圭找到出海口,但一直遭到阿根廷的拒绝,洛佩斯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不久之后,机会就来了。
爆发内乱前的乌拉圭,原本就是拉美大国的“狩猎场”。 乌拉圭的成立是阿根廷与巴西政治妥协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在两国间起缓冲作用。但这个缓冲地带,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此时乌拉圭国内的政治力量,分为红党和白党两派。白党总统贝尔纳多·贝罗不得民心,但得到巴拉圭的支持,红党领袖贝南西奥·弗洛雷斯一直伺机夺取对乌拉圭的控制权。

乌拉圭在南美洲的位置
弗洛雷斯和其他乌拉圭的红党流亡者们,为了赢得阿根廷支持,曾为阿根廷总统米特雷登上总统之位出过不少力,米特雷控制阿根廷后,弗洛雷斯开始在阿根廷的帮助下推翻白党。
弗洛雷斯领导的远征军在乌拉圭登陆,准备发动军事政变。白党总统贝罗担心战败,转而向洛佩斯求助。但阿根廷总统米特雷根本不把洛佩斯放在眼里,直接下令在乌拉圭的河口地带增派军队。随后不久,巴西也想瓜分乌拉圭,派出军队帮助弗洛雷斯,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洛佩斯见阿根廷和巴西相继出兵,当然明白对方意图,可他不愿意放弃在乌拉圭的权益,决定帮助白党总统贝罗,提出巴拉圭愿意充当乌拉圭内战的“调停人”。阿根廷总统米特雷虽然派出部队,但也没想立即发动战争,如果能够通过恐吓获取利益,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乌拉圭白党政府也不怕红党的攻击,但担心阿根廷对红党的支持,所以白党总统贝罗催促洛佩斯,要求米特雷对乌拉圭做出一个解释,好让阿根廷不再参与乌拉圭内部事务。
这样一来,洛佩斯成了“调解人”,不过他虽然充当调停人,但外交姿态却很高傲。他故意向阿根廷公布乌拉圭白党政府对阿根廷抱有敌意的文件,以抬高自己调停人的身份,好让巴拉圭政府从对纠纷的调节中获利,却不想惹得阿根廷总统米特雷大怒。阿根廷准备动武了。
阿根廷还没行动,一旁的巴西也对洛佩斯的“调停”表示不满。巴西政府认为和阿根廷联手,有充分把握打败巴拉圭,哪里用得着跳梁小丑洛佩斯居中充当什么调解人?

米特雷
洛佩斯对“调停”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虽然口上说着是调节争端,但早就开始了战争准备,他向英国购买战舰,聘请技术人员,还在国内大肆修建兵工厂,以为做好了万全的战备工作。
洛佩斯治下的巴拉圭,虽然面积较小,但独立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国力已经颇为强大,更是拥有一支拉丁美洲诸国中最强大的军队,这让洛佩斯有了与巴西、阿根廷叫板的底气。
就这样,洛佩斯的“调停”结束,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之间的战斗一触即发。
后果
巴拉圭战争爆发:1864年,洛佩斯“调停”失败,巴拉圭战争爆发。
结论:洛佩斯“调停”乌拉圭内战,成为巴拉圭战争的导火索,南美由此爆发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争,战争让南美各国遭受重大损失,妨碍了各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