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根据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的说法,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3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是我国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为《庄子》,其思想深刻,论辩缜密,文采瑰丽。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庄子性格和生活最富美学韵味,“庄子钓于濮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由此可以看出,庄子亲近自然,远离俗世的生活情趣。在美学思想领域,庄子崇尚“自由”,提出“心斋”“坐忘”“游”“神”等美学命题,对后世文艺理论、文艺创作、道德思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美”以及审美体验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既是哲学命题,同时也是美学命题。这一范畴最初由老子提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庄子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认为,“道”是天地的本体,是量高的、绝对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道”的美妙无法言说,圣人静观天地运行之道,从而了解万物变化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审美体验中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即:“心斋”和“坐忘”,也就是身外无物的忘我境界。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

“堕肢体,黠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心斋”和“坐忘”的核心就是要求审美主体应排除功利、是非观念,人一旦达到这种状态,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就能体验到天地的“大美"。

(二)“美”与“丑”的相对性

庄子认为“道”是大美,而一般的美和丑都是相对的。比如,《齐物论》中说: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虽然毛嫱、丽姬,是美的女子,但是动物见到她们却会远离,在动物的眼里,她们显然不具备美感。

在著名的《秋水》篇里,庄子再次强调了美丑相对的观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自认为山洪汹涌,河水滔滔,天下大美都在自己身上。当它见到北海若,立刻认识到自己的浅显和丑陋。庄子还认为,美丑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丑的可转化为美的,美的也可以转化为丑的。他说“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在他的笔下有不少身材残疾的兀者(断足的人)、支离者(形体残缺)、大瘿(大瘤子),但他们的道德高尚、精神自由使得他们同样是具有美感的。

(三)庄子论美与丑的本质

庄子在认为美丑相对性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美”和“丑”的本质,那就是“气”。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的美和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是否表现了宇宙的本源—“气”。"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美和丑的东西本质上都是“气”,“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除此之外,庄子还指出审美形象应具备“象罔”的特征,也即虚实结合的特征。《天地》中说: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象”指形或实,“罔”则指“无”或“虚”。一个审美形象达到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的结合,那就达到或者接近了美的最高境界“道”。

庄子

二、庄子美学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影响

(一)书画、音乐等艺术创作中“以丑为美”与“虚实结合”

我国清代美学家刘熙载说: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艺概》)

这一说法与庄子提出的美与丑的相对性是一脉相承的。从创作实践来看,我国绘画艺术中有些题材,譬如画“石”,绝不能画得秀丽齐整,而要讲究“丑、瘦、透”,画“松”要苍劲而嶙峭,讲究“奇、险、绝"。五代时期的贯休和尚的名作“十六罗汉”则是形态各异,不拘一格,惟妙惟肖。书法艺术中的“丑书”以笨拙、憨实为美,虽在书法界存有一定争议,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以丑为美”创作理念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又一尝试和体现。此外,古典绘画作品强调“意境”,书法绘画技艺中的“留白”,音乐艺术上多有“不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等都是庄子美学观点很好的体现。

(二)文学作品艺术形象塑造的美与丑

庄子美学观点对文学创作同样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纯粹的美与丑的形象,也不是简单的善或者恶的典型形象,而是美中有丑,善中有恶,妇己外表美丽但内心险恶,曹操表面达观但内心奸诈,孙悟空外表丑陋却是正义和自由的化身,《西游记》里的妖精往往外表妖艳诱人,内心却是极度奸险。发展到现当代,文学作品越来越注意人物形象性格和心理的复杂性、多面性,不再单一树立“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人物不是完美的,而是有缺陷的,可以说,正是这种缺陷,才使得人物更加的真实可信。文学作品里美和丑的另个表现是对暴力、血腥的迷恋和描述,这一表现在当代以余华、格非、苏童、莫言等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文本中体现最为明显。其中,余华、格非早期作品以直白的描写暴力见长,苏童侧重对现实生活的荒诞化处理,莫言则更加注重强大的历史对个人命运的摧残和救赎。总的看来,文学创作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庄子美学特别是庄子提出的“虚实结合”“美丑转化”的观点是离不开的。

(三)文艺理论的另辟蹊径

庄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了后世美学,甚至在长期的发展中自成一家,很长一段时期内,形成与孔子“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相抗衡的观点,其影响和意义甚至比孔子的美学更为深远。朱自清说:

“《庄子》也是一部韵致深纯的哲理诗……比起儒家,道家对于我们的文学和艺术的影响的确广大些。那神的意念和通过了《庄子》的影响的那妙的意念,比起温柔敦厚那些教条来,应用的地方也许还要多些罢。”(《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对艺术理论来讲,庄子美学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浪漫主义的产生,从而形成与现实主义理论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古典艺术理论中注重营造“意境",注重“象”和意”的统一,某种程度上都得益于庄子美学。

庄子

三、庄子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前所述,庄子游历山川,从自然风物中体味美感,思考人生,固然有消极避世之嫌,但却能清心寡欲,自得其乐,从而消减由于现实生活的诸多不满而产生的痛苦。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庄子的观点中引申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守护者,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树木、日月星辰等共生共存。因而,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把有生命的生物与无生命的万物视为统一的整体,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庄子对“道”的体验和他对自由的追求,说明他对生活的态度并非消极的、避世的,而是乐观豁达、博大开阔的。陈鼓应先生指出:庄子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出世的,而是介于避世与入世(游世)之间的……庄子的游世是要在权力结构的笼罩下保持其人格的独立,避免沦为工具价值或市场价值,要从功、名、利、禄的网络中提升一级,保持其无欲则刚的心灵和清醒的头脑。庄子往往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他极富生活情趣,强调内心的安稳快乐。从这个方面看,庄子这一主张对于现代人在生活中,特别是在悲观、逆境中摆脱困扰,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重拾生活的勇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庄子这一人生观与孔子儒家的现实人生观互济互补,形成一种较为完善,较为理想的民族性格和人生观。

(三)非功利主义

庄子承认利害之欲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他同时也强调,人对欲望的追求无穷无尽,而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的精神困境,即使欲望得到了满足,还会产生新的欲望。因此,庄子主张“无功”“无名”“无己”,主张人们从各种是非得失中解脱出来,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向着更宽广的领域延伸,各种价值思潮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严重,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名利,并且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失去自我,异化为“非我”。庄子“崇尚自然”的处事方式,客观上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使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面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守住内心的净土,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阅读数 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