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拜将:“混子”逆袭的起点
韩信能从一个小小的军队仓库管理员晋升为大将军,得感谢两个人,一个就是萧何,一个是夏侯婴。

前因

刘邦到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建立汉国。

公元206年,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辖区),汉中王刘邦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事先斋戒,搭高台为道坛,经过一整套任命重将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能从一个小小的军队仓库管理员晋升为大将军,得感谢两个人,一个就是萧何,一个是夏侯婴。

前206年,刘邦遭到项羽排挤,离开长安来到川陕交界的汉中驻守。

刘邦手下的将领们一方面不愿背井离乡,另一方面也觉得刘邦名义上被封为汉中王,实际就是发配罢了,继续跟着他也没指望了。所以从长安道新郑,一路上不少人都跑了。

萧何画像

有一天,刘邦让身边侍从传唤丞相萧何,却得到答复说“萧丞相也跑了”。别人走了都无所谓,但萧何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肱骨之臣,没了他怎么能行?刘邦赶紧派人前去追。

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欢喜,骂道:“你跟了我这么多年,也像别人一样见风使舵,想逃跑吗?”萧何答道:“我怎么会跑,我其实是替大王您去追一个逃跑的人。”

萧何所追之人正是韩信。

刘邦听到萧何所追之人是韩信时的心情,和拜将仪式上众将士听说刘邦要封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一样,以为要么是对方说谎,要么是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总之是不可置信。

萧何赶紧解释:非也非也,那些军官跑了还可再找,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兵法之事非他无人可与商量。现在只看大王如何打算吧。且韩信这个人,你若不打从心底里重视他重用他,他是不会为你所用的。是以非大将军之位不配他。

韩信不过是个低阶的仓库管理员,萧何何以如此了解和看重他呢?

这就多亏了夏侯婴。

三年前,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叫醒了大批受够了秦王暴政的人,项梁就是其中之一。项氏本是战国时期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家底厚、有人脉,起义基础比较好,势力很快就发展壮大。

查看完整族谱
项梁的族谱

韩信原本就是个没有正经工作、四处混饭吃的社会边缘青年,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胸怀大志、将才天下无敌的人。韩信也带着宝剑投奔到项梁军中,但项梁实在没看出来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就把他丢在军中做了个默默无闻的小兵。韩信就这样沉寂了一年多。

一年之后,项梁在定陶战死,他死后地盘和人马就都归了他的侄儿项羽,当然包括韩信。韩信看项羽胸怀大志且威武勇猛,一开始还很高兴,以为这下跟对了人,便多次向项羽献“取天下策”。不想项羽也根本没看得起他,每次听了他的计策之后都敷衍了事地夸几句,结果却是不予采纳。

韩信见项羽不识人才,遂转投入刘邦帐下,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军需仓库着了一把火,看守的十几个人都被以连坐法判定为失职当斩,韩信也在其中。

行刑当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面无惧色,逼视被任命为监斩官的滕公夏侯婴,说道:“大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一听之下,觉得此人说话不同凡响,看他体型高壮、相貌威武,就放了他。

经过一番交谈,夏侯婴很欣赏他,遂将其引荐给丞相萧何。韩信就这样迎来了自己的伯乐。萧何越与其深谈,越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刘氏政治集团若想与项羽一争天下,必得有他才行。

就这样,在萧何的鼎力推荐之下,终于为刘邦所发现重用。

韩信封将,整个楚汉的大局也将随之变化。次年,刘邦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天下。彭城一战,刘邦大败,多亏韩信带兵援救,阻击楚军,力挽狂澜,保住了刘邦的队伍。到那时,刘邦才相信韩信的确是萧何口中的“国士无双”。

后果: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公元前206年,刘邦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平定三秦,占领关中。

结论:韩信拜大将军对刘邦政治集团的命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没有韩信,刘邦一统天下的概率可能会大打折扣。

阅读数 1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