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日本对德宣战;后果: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
文/全历史 胥言
前因
日本对德宣战:1914年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1月1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旨在解决一战战后各项问题的巴黎和会开幕。日本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以前首相西园寺公望为首的庞大代表团参会。这是日本第一次公开登上世界外交舞台。
日本代表团出发前,国内还针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路线展开了争辩。时任首相原敬判断,美国一定会主导战后秩序,主张靠近美国。而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力主成立一个国际联盟,遏制军事扩张,维护世界和平。原敬由此提出缓和对中国的态度。

原敬
作为原敬的支持者,日本次席代表牧野伸显在出发前,曾阐述了自己对新时期外交的理解。牧野伸显提出,日本今后要避免威压的手段,以扶助弱国为主义。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一直努力争取跻身列强,这一主张自然遭到国内强硬派猛烈抨击,有人还说,要是这么办,日本以后一寸土地也拿不到。
原敬既然在首相的位子上,势必要平衡国内各势力。因此他给代表团确定了三条原则:
第一,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各岛。这也是日本的底线。
第二,与日本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议题,概不参与。
第三,与协约国的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议题,尽量与各国同步。
带着这三条原则,日本代表团来到了巴黎。
和会刚刚开始,日本就遭到了美国的当头一棒。威尔逊不同意由各国瓜分德国殖民地,主张交给国际联盟托管。原敬想与美国协调同步,本国的核心诉求却遭到了美国否定。

日本的五位全权代表,前排左一即为牧野伸显,他也是日本代表团真正的核心人物
威尔逊担心日本占有南洋群岛后,会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所以不肯退让。但是,日本此前与英国、法国之间有一份秘密协定,约定英法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条件是日本促使中国对德宣战。
英法站出来力挺日本,威尔逊也不好继续坚持,毕竟他还希望建立国际联盟,需要英法支持。最后美国做了妥协,原德属南洋群岛名义上交给国际联盟托管,实际上则被日本占据。
接下来,日本代表团又开始推动各国承认日本占据中国山东。
牧野伸显一再提醒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只要中国与日本保持同步,不在会上闹事,日本自然会在租约到期后,归还胶州湾的租界。
中国代表团内部,顾维钧等年轻外交官认为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加上中国又是战胜国,可以利用美国反对兼并殖民地的态度,争取收回山东。
会议开始后,顾维钧强调中国已对德国宣战,两国之间一切条约自动作废,中国收回山东合情合理。顾维钧在会上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基督徒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一下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共鸣。

顾维钧
日本与英法有密约,事先又提醒了中国,牧野伸显本以为日本的诉求肯定会得到满足。顾维钧的一番表态,是牧野伸显完全没有想到的,他当场被说得哑口无言。
支持中国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日本也顾不上和美国协调同步的方针了。国内给牧野伸显发来电报,要求他不要在和约上签字,除非日本对山东的诉求得到满足。牧野伸显也把此前呼吁的“扶助弱国的主义”忘在了脑后,在和会上威胁各国答应日本的要求,否则就不签字。
成立国际联盟是威尔逊本人的政治理想,如果日本不签字,这一理想就有流产的危险。威尔逊又一次妥协了,同意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日本的要求得到承认,这才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
后果
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1921年,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九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海军军备问题和太平洋-远东问题。
结论:在巴黎和会上,日本通过此前与英国、法国达成的密约,加上利用威尔逊建立国际联盟的政治理想,用威胁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手段,最终迫使协约国承认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