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战役:日军被痛扁
前因:《苏蒙互助协定书》的签订;后果:日本偷袭珍珠港。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苏蒙互助协定书》的签订:1936年,苏联和蒙古国签订《苏蒙互助协定书》,规定苏蒙两国,任何一方遭受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都要给予援助。

1939年,日苏两国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以日军惨败告终。

诺门坎在哈布哈拉河东部。诺门坎再往东,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地盘,哈布哈拉河往西,是苏联扶持的傀儡——蒙古国的地盘。至于哈布哈拉河和诺门坎之间,则是双方争议地带。而诺门坎战役的起因,就跟这个争议地带有关。

当时,一小队蒙古骑兵到争议地带放牧,日军进行驱逐,双方谁都不服,发生了几次小规模冲突,蒙古的苏联驻军也被牵扯进来。驻守附近的日本关东军长官小松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借此扩大对苏作战的规模。

诺门坎

原来,以小松原被代表的日本关东军,一直主张日军应该以中国东北为基地,攻取苏联的亚洲部分,但因为还有不少人主张往南太平洋发展,往南还是往北,日军本部一直未下定决心,小松原等只能干着急。

这次冲突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此前关东军总司令植天谦吉下过命令,说有争议的国境线,鼓励地方驻军用武力自行解决,所以小松原未向国内汇报,即动用了轰炸机和大炮,进攻苏蒙联军。

然而苏蒙联军并未做大规模作战的准备,兵力不足不说,战斗前线连指挥所都没有,也没铺电话线路,指挥官的军令要拖很久才能送到前线。所以小松原的进攻颇为顺利,蒙军师长阵亡,苏蒙联军接连后撤。

此番失败后,苏联派来了声名显赫的朱可夫将军。为对付朱可夫,小松原调动整个23师团的数万兵力,还请来日军唯一的坦克师团,率先发动进攻。朱可夫调拨的援军还未赶到,所以被小松原越过哈布哈拉河,夺去了巴尔其嘎尔高地。

右为朱可夫

然而此番胜利之后,小松原不但没受到褒奖,还被大骂一顿。原来,日本正深陷中国战场,兵力捉襟见肘。如果日苏冲突加剧,日本必然无力应付。所以陆军参谋本部部长严令小松原,必须终止战争。但小松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用更大的胜利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竟违背命令,坚决不肯撤军。

然而事实证明,小松原的好运到此已经全用完了,苏军的反击简直摧枯拉朽。

朱可夫的援军赶到了:数以百计的重型坦克、卡车、重型大炮和战斗机,而小松原占领的巴尔其嘎尔高地,地形开阔,刚好暴露在苏军的机械化部队面前。朱可夫先让飞机炸毁了哈布哈拉河上的浮桥,意在让日军无法获得增援,随后令坦克师团全面进攻。

苏军坦克

小松原也用坦克师应对,但日本的轻型坦克,根本没法跟苏联的重型坦克比,朱可夫甚至不用大炮,只需坦克撞坦克,日本的坦克就毁了,整个坦克师团折损大半。日军全无应对之法,只能用苏打水瓶子装汽油,扔向苏军坦克,因为有的坦克机体发热,有可能被引爆,小松原靠这种方式,才杀出一条血路,撤回自己的领地。

武器的劣势太明显了,小松原改用细菌战。

他命人将细菌撒入哈布哈拉河,想让饮用河水的苏蒙联军中毒得病。谁知朱可夫的后勤非常完备,竟把运水管道铺到了前线,他严令士兵,只能喝管道中的水。所以小松原的细菌,对苏军没造成任何伤害,反而让1000多名误饮河水的日军中了毒。

随后,朱可夫经过精密的侦察,把日军阵地分成若干炮击区,然后进行精准轰炸,日本第2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5万人阵亡,小松原切腹自杀。关东军集结更强大军力,准备反扑,但被日本军部叫停,随即日本驻苏联大使向斯大林提出停战请求,诺门坎战役终于告一段落。

被俘的日军

此战之后,日本认识到和苏联武器的差距,基本放弃了北进的打算。两国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以致苏德开战后,日本都没敢在苏联背后捅刀子。

后果

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因为在诺门坎战役中失败,日本放弃北进计划,转为南进。为与美英等国争夺东南亚和南洋地区的战略资源,他们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

结论:诺门坎战役是二战爆发前规模最大的机械化战争,不仅验证了苏联机械化作战部队的威力,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

欢迎关注“说不尽的三国”圈子。

阅读数 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