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士族的绝地反击
三国时代的虎啸龙吟。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249年2月9日,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曹爽被另一位托孤大臣司马懿,以谋反之罪屠灭三族,此举彻底推翻了曹爽宗室集团。

自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也为之后西晋王朝(此处可a316年12月10日的长安)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这样的结果起因于几天前的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此处可a249年2月5日的洛阳)趁着大将军曹爽陪同幼帝前往高平陵扫墓之机,起兵政变,以豢养的三千名死士完成了一场绝地反击。

很多人的人生巅峰就源于一场绝地反击。

曹操(此处可a220年3月15日的洛阳)以1:5的兵力在官渡之战对抗袁绍,结果反败为胜,打开了统一北方的大门。

楚霸王项羽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从此声名鹊起。

其实,司马懿曹爽作为幼帝曹芳的两位托孤大臣,初期合作还是一团和气的,以曹爽为首的宗室集团和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官僚集团达成了短暂。

这是一场三国晚期的虎啸龙吟。

那么,曹爽集团与士族官僚集团的平衡是如何被打破的呢?

第一,曹爽启用的一群偏激士族官二代成为打破平衡的楔子。

魏明帝太和年间,一批士族子弟如夏侯玄丁谧等自认为不得志,终日云集洛阳,聚众郊游享乐,品评高层。

魏明帝曹睿以东汉时期士大夫与宦官发生争权的党锢之祸为由,将他们定性为朋党,不仅罢黜、禁锢出仕,更将他们打成士族中的异类和边缘人物。这就是太和“浮华案”。

《韩熙载夜宴图》中反映士族官二代们云集享乐的生活

曹爽掌权之后,重新启用了这群“浮华案”士族子弟。由于经历了失权和士族的敌视,这些人开始报复。他们抢夺兵权,架空司马懿,充当了以曹爽为首的宗室集团排挤司马氏的有力工具。

表面上看,他们打压的是司马懿的辅政之权,实际上,他们破坏了曹魏政权的整个政治平衡体系,打击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整个士族阶层。

第二,边利用边打压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是曹魏政权的传统方针。

曹操开始,曹魏政权就扶植宗室子弟,打压亲汉和威胁政权的士族力量。

杨修之死就是曹操向士族亮出的一把屠刀。杨修身为著名士族弘农杨氏的代表,进入曹府担任了主簿。但杨修为人高傲自负,想要获得更长久的权柄,就参与到了曹植(此处可a232年12月27日的洛阳)和曹丕的夺嫡之争。杨修背后强大的家族影响力,让他有可能成为未来曹魏政权真正的掌控者。这就触动了曹操的敏感神经,最后被杀。

同样,曹操边让、杀董承、逼死荀彧,都是通过杀伐,震慑士族,为下一代扫清威胁。

顺着父亲的施政方针,曹丕(此处可a220年12月11日的许昌)同样以九品官人法,将地方士族一直垄断的人才任免权力收归中央,对地方士族造成了致命一击。

于是,到了曹芳继任之时,作为士族代表,司马懿手握重权,成为宗室集团提防和排挤的对象。

第三,曹爽的个人权力欲望不断强化,开始独断专权。

曹爽的掌权其实得益于曹丕曹睿两代曹魏继承人的短命。曹丕40岁病死,曹睿也没有挺过36岁。而刚刚登基的幼帝曹芳也只有六、七岁,这才给了远房宗室曹爽登堂入室的机会。曹爽得到了曹家宗亲的多数支持,轻而易举就成为辅政首臣。

曹爽开始步步紧逼,利用谋士丁谧的计策,对司马懿明升暗降,表面尊他为太傅,其实是剥夺了他的辅政大权。从此曹爽独霸尚书台,用尚书令之职左右朝廷。

司马懿十年蛰伏,终于寻到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少帝曹芳拜谒先帝之墓高平陵曹爽以及众多曹氏亲信都随同前往。

司马懿就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帝都的各个城门,首先占据了曹爽的营地。然后,司马懿开始向城外的魏帝发去“兵谏”理由:痛斥曹爽罪责,独断专权,祸乱朝纲。

面对司马懿的突然袭击,曹爽身边的谋士桓范劝他学曹操(此处可a2009年12月27日的安阳)“挟天子”到许昌,再调集兵力反攻。可曹爽犹豫了,他开始顾念城中的妻儿。司马懿趁机派出劝降使节,使节声称司马懿曾指着洛水发誓,如果曹爽投降,只免去他的官职,仍尊魏帝为主。

已经慌神的曹爽选择了主动投降,将生杀大权交给了对方。

几天后,曹爽集团便以大逆不道罪名下狱,被诛灭三族。

曹爽为什么要主动放弃抵抗,选择相信司马懿的誓言呢?

第一,司马懿背后有整个士族集团站台支撑。

这集中体现在参与司马懿政变的三千名死士身上。他们其实并不是毫无根基、需要司马懿养活的私人家兵,更可能是洛阳各士族的部下、护院。当司马懿以士族领袖的身份,发起对曹魏政权的反攻之时,群起呼应,统一由他指挥。

参与司马懿政变的三千名死士

曹爽明白了,他面对的不只是司马懿的这三千死士,更是背后的整个士族阶层对自己的否定和反抗。

第二,司马懿控制着太后和玉玺,曹爽无法获得皇权的正统性。

曹爽投降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合法性的不自信。他虽然有皇位继承人曹芳在手,但城中郭太后掌握着玉玺和王位解释权。一旦废黜曹芳,另立新君,曹爽就会完全丧失政治合法性,并且被打成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

当然,也是曹爽自己自作孽不可活。一直以来,郭太后就被曹爽软禁、压制,而且郭太后出身凉州士族。无论是士族的利益,还是对曹爽的憎恨,都让她全面倒向司马懿

第三,曹魏政权的五大战区分布中,士族掌握了绝对的兵权。

曹魏政权一直实行的是五都制度,有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其中除了西线由夏侯玄控制的宗室力量之外,其他的东线、南线太原王氏、中部的高阳乡侯等基本都是士族。

一旦朝廷另立新君,曹爽即为乱臣贼子,不管是为了帝国的法统还是士族的利益,这些士族将军们对曹爽群起而攻之的可能性更大。

于是,这三根稻草压垮了曹爽反抗司马懿的信心,迫使选择了主动投降。

曹魏政权也开始在士族与军阀的相爱相杀中,向司马“家天下”转变。而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正是整个士族集团对曹魏政权的一次绝地反击。这印证着在一个系统内部,如果小集团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共同目标,将会破坏整体的利益。(详见规律52:卢梭陷阱:小心系统内部的“小集团”

历代评价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操《晋书》

曹爽一辈人,颇有志焉。然其图甚大,不为时俗所顺悦;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敌,曹爽遂为司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计私图。——吕思勉《中国断代史·两晋南北朝卷》

阅读数 5.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