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彭城之战;后果:垓下之战。
前因
彭城之战。公元前205年,刘邦得各路大军共计五十六万人,杀奔项羽的老窝彭城,彭城之战爆发。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手下谋士陈平巧施离间计,让项羽跟自己两个最重要的臣子,谋士范增和大将钟离昧疏远。从此以后,在楚汉战争中占尽优势的项羽被刘邦牵着鼻子打,最后落到垓下自刎的境地。
陈平本是项羽部下,是项羽帐下为数不多参加过鸿门宴的高官之一。
宴会上,陈平看到了刘邦的圆滑,项羽的妇人之仁。两相对照,陈平认为项羽不是刘邦的对手,转而投奔了刘邦。
刘邦得到陈平喜出望外,因为陈平掌握了很多项羽的军事机密及人事安排情况。
正好,这一年项羽将刘邦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似乎对拿下刘邦志在必得。
刘邦这边顿时忧心不已。
新入伙的陈平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强攻不行,就从内部瓦解项羽集团。
于是,陈平就从项羽集团中,挑选了两个项羽最倚重的人大将钟离昧和谋士范增来离间。只要这两个人离开项羽,就如同折了西楚霸王的左膀右臂。
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增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钟离昩早就心怀不满了。两人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
这些话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果然对钟离昧和范增都产生了怀疑。
最直接的反应是,项羽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因为怀疑他私通汉王,先是解除了钟离眜的军权,让他担任了一个闲职。而后,大将龙且、周殷也都多多少少受了影响。
潜移默化中,项羽军队的战斗力就大大地下降了。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除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楚汉相互交往的使者也被陈平下了套。陈平故意冷落项羽派来的使者,对范增派来的使者很热情。这就是故意演戏给使者看,这些使者回去之后,又说范增可能通敌要背叛项羽了。
这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准备了最高规格的接待用品,端进使者房间。
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
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佯装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
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
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

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已经中了陈平离间之计的项羽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走到彭城的时候,范增因为心情抑郁,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去世了。
项羽手下最重要的两个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可问题是,陈平的离间计看起来也并不严密,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效?
计策高不高明,关键在于有没有针对性。陈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恰当的时机,精准地击中项羽的软肋、破绽——项羽对范增的不信任。项羽猜忌心越重,这个计策就越有效。
范增是项羽的第一谋士,但是在项羽成为西楚霸王之后,他逐渐变得刚愎自用,不再听从范增的劝谏了。陈平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就断了项羽的左膀右臂。
后果
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项羽率楚军逃至垓下,汉军迅速追上,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双方展开决战。
结论:范增死后,项羽团队再无一流的谋士,最终导致项羽一败涂地,不得已在乌江自刎。可以说,陈平是除了“汉初三杰”之外,最重要的谋臣。陈平六出奇计,为刘邦统一天下、打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