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始祖伊尹:能烹小鲜能治大国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的名相和帝师。他将烹调美味引申出治理天下的道理,劝导商王眼光高远,志向宏大,广纳贤才,修身以德,以仁义治天下。

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凝聚共识,两年来,中国烹饪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探寻中华烹饪始祖的历史文化之旅。

寻根问祖,追脉溯源,是为探寻中华美食文化的历史基因,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应有的民族与文化自信,鼓起新时代的风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穿越在前人浩如烟海般研究成果的“丛林”里,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华美食文化浸润在华夏儿女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中。无论是铁马冰河、惊涛骇浪,还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中国胃”滋养的“中国心”总在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黄帝、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烹饪始祖的群体形象,在历史的回望中逐个向我们走来。在探寻烹饪始祖的过程中,专家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3600年前的一位名相和帝师身上,他就是烹饪始祖伊尹。

伊尹 (商朝政治家)

借烹调之术劝君王行王道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的名相和帝师。据史书记载,伊尹生于夏朝末年伊水之畔的空桑村,由厨师抚养,取名挚,又名阿衡。因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自己聪颖勤奋,他精通烹饪,长大成人后,作为有莘氏女儿陪嫁的佣人,服务于成汤王。《史记·殷本纪第三》说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是说他背着锅拿着砧板去见成汤王,凭借烹调之术重视调和与讲究滋味的特点,借机进言,劝说成汤王实行王道。

与伊尹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的司马迁在该文中还记录了关于伊尹见成汤王的另一种说法:“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这是讲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前来归从。伊尹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个成功君主的所作所为。成汤王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他以伊水河为姓,尹是官名,据说相当于国相,伊尹从此得名。

《吕氏春秋·尊师》讲道:“汤师小臣”,是讲成汤王以伊尹为师,创建了商王朝。伊尹是《史记》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贤德著称的名相。他曾辅佐商朝开国之帝成汤灭夏,继而辅佐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共五位帝王。史书记载伊尹不仅是名相,还是帝师。

司马迁在《史记》中尤其对伊尹辅佐太甲帝的始末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殷商第四代帝王太甲称王之初,国相伊尹写出《伊训》等著作三篇教育太甲帝施行德政。但是太甲暴虐、乱德,伊尹便将太甲流放到现在河南偃师县的“桐宫”闭门思过,自己代行国政,管理诸侯。后来,“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以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是讲太甲帝改过自新之后,伊尹又迎回并还政于商王,从此诸侯又服从于商王领导,百姓也过上安宁的日子,伊尹做文三篇表扬幼主,并尊他为太宗。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第三》中,在惜墨如金的竹简作书的年代,十六次提到伊尹,言简意赅地勾勒出我国3600多年前伊尹的贤明和帝师形象,历史上遵伊尹为“元圣”。

商汤和伊尹

开美食文化之先河

伊尹还被尊称为“烹饪始祖”。

殷商是我国历史上以善于经商而著称的朝代,也是创建甲骨文、建立城邦、铸造青铜器,华夏进入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夏朝腐败而亡之后,如何治国理政、长治久安,始终是君臣共同探索事关兴亡的重大主题。

据《史记》记载,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比《史记》早约200年的《吕氏春秋》对此有更详尽的描述:商汤得贤才伊尹以后,以礼相待,奉为上宾。伊尹以厨技作比喻,劝导商王眼光高远,志向宏大,广纳贤才,修身以德,以仁义治天下。

伊尹“说汤以至味”,是从如何得到美味开始的。一是要成为天子,使管理的疆土辽阔,物产丰富,才能得到广博繁盛的食材资源。二是谈到不仅食材要广,而且取料贵精,无论肉、鱼、菜、果、粮、水都要上乘精品,各取其美,美美与共。三是讲到厨师的最高技艺在于调和味道,善于掌握用水与火候,无论鱼和肉都有腥、臊、膻等异味,即使酸甜苦辣咸的各种调料,用料很小,也要讲究先后多少,各尽其功,扬长避短。四是讲到至味即美味,是有标准的,要掌握好度。要做到甜不过分,酸而有度,咸不损味,辣不浓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是将厨师烹调美味引申至圣人治理天下:首先要重视自我的德才修养,同时也要遵循治国理政的“道”即规律去管理国家;既要处理好当前要务,又要有长远的志向和目标;无论政务大小,事必躬亲,但应全局在胸,抓好主要矛盾。做到这些,厨师就会做出美味,天子就会造就出太平盛世。

青年毛泽东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曾写道“伊尹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给伊尹很高的评价。

伊尹“说汤以至味”成为千古美谈,也和他的其他事功一起,造就了三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贤相和厨圣。中华美食之所以成为世界瑰宝,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

伊尹说汤

中国烹饪技艺选择了大自然中最广泛的食材,也选用了世界上最多的调味品种。这些食材与调味品皆有所长,又各有偏颇,通过厨师技艺对火候、水、调料及程序等的掌控和把握,烹制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人间美味。调和,是中国厨艺大师群体对世界美食独树一帜的贡献,也是中国文化独具一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伊尹遗迹广布于河洛、豫东和鲁西南一带,后人在他曾经或可能活动过的地方建庙立祠,修墓竖碑,祭奠著文,用各种方式纪念和缅怀伊尹。历史经史子集多有文章传承他的主张和思想。

老子《道德经》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

孔子《论语》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孟子皆主张以仁修德治天下。

先圣们把烹饪技术引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世界里,把协调、调和、和谐、和平、和睦组成的“和”文化运用到与人、与邻、与国交往的地球村中,和而不同甚至成为我们现在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和指导方针。

伊尹开美食文化的先河,他是我国历史上各有建树的厨艺大师队伍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英雄与人民在共同创造着历史。他的思想在后世不断被衍进和发扬。于是,在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旅途中,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途上,难忘伊尹。

阅读数 7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