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陈豨谋反;后果:萧规曹随。
前因
陈豨谋反。公元前196年,陈豨兴兵反叛,自封代王,刘邦御驾亲征。
公元前196年,刘邦因忌惮萧何谋反,屡次三番试探,萧何以自污的方式来消除刘邦的怀疑。
这一年,刘邦与项羽正在京县、索城一代对峙,战事非常紧张。但同时,刘邦却派人不断慰劳丞相萧何。萧何不解,但他的门客鲍生看出了名堂。
萧何的时间地图
鲍生对萧何说,你大祸临头了。汉王在外面风餐露宿艰苦作战,而你却留在家中安享富贵。表面上看,皇上多次派使者慰问是表示关心,可实际上,是在怀疑你。
萧何大惊,问该如何应对。
鲍生说,最好将家里的资财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家里的子弟都送到前线打仗,这样可以打消陛下的顾虑。
萧何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依鲍生之计行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也就不再怀疑萧何了。
第一次的君臣危机成功化解后,第二次也接着来了。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御驾亲征。等刘邦到邯郸的时候,陈豨的叛乱还没平定,这时淮阴侯韩信又在长安密谋反叛。皇后吕雉与萧何联手用计谋诛杀了韩信,夷其三族,稳定了刘邦的大后方。
刘邦在听说淮阴侯韩信被杀后,派使者返回长安对萧何加官晋爵,封他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食邑,并命令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名士兵做萧何的卫队,萧何一时风光无两。
此事之后,朝臣们都前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一人发现了其中的隐忧,他披麻戴孝直入相府,说相国将死,前来吊丧。

刘邦、萧何(《楚汉传奇》剧照)
召平曾经是大秦帝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就失去了爵位,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家里很穷,依靠在长安城东面种瓜为生。他的瓜甜美可口,被当时的人称为“东陵瓜”。
召平跟萧何说,你以为现在风光无两,其实暗藏杀机。汉王表面上是派人保护你,实际上是在监视你,皇帝对你不放心,这很不妙啊!你应该把家产全都捐出来,都给军队。
萧何大惊,按照召平的指点办了,再次让刘邦放下心结。
结果不到一年,黥布造反,刘邦拖着病重的身体再一次御驾亲征。出征期间,刘邦不断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
萧何知道刘邦又怀疑自己了,所以他就像陈豨反叛时一般。刘邦在前线平乱打仗,他就在后方抚慰勉励百姓努力耕作,并把家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
这时候,萧何的门客看出了问题。
他对萧何说,你要遭受灭族之灾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现在还这么努力,刘邦还能给你增加什么赏赐呢。
你刚到关中,就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十几年来,人们都依附你。如今你还在努力不懈地去赢得人民的拥护。皇上之所以派人多次来慰问你,是害怕你在关中威望太高。现在你应该多买些田地,做些放债之类的卑贱之事来败坏自己的名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啊。
此时的萧何确实已经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萧何的时间地图
刘邦虽然一直是关中之主,但他留在关中的时间并不多,百姓对他的拥戴,反而不如萧何。萧何没有像韩信等人那样,被处理掉,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文官,没有反叛的能力。
如今诸王反叛,天下不稳,刘邦需要萧何为其稳定后方,保障军需,但刘邦也不会就这样放任萧何继续收拢关中民心。
等诸王平定之后,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萧何。
门客进一步分析,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之人,也不是没有自救的方法,那就是自污。让皇帝觉得萧何贪财并顾念子孙,就不会认为他有谋反之心了,如此一来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听取门客建议后,萧何便开始低价购买田地,并且向百姓发放高利贷,使得关中百姓对他渐生怨恨之心。
刘邦平定黥布班师回朝后,甚至有人拦路状告萧何。眼看萧何失去民心,刘邦终于真正放心了。
自古伴君如伴虎,萧何虽身处高位,却时刻都在冷静的观察局势,也能在自己没有发现危险时听取身边人的意见,这才是他得以善终的秘诀。
后果
萧规曹随。公元前193年,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寿终正寝,正担任齐国丞相的曹参升任丞相,一切按照萧何在世时候的规定进行管理国家。
结论:经过君臣之间的三次危机,萧何想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变得惟命是从,除非刘邦安排,他不再主动有作为。刘邦再也不猜忌他了,萧何自污,维持了君臣间微妙的平衡,也为汉朝的稳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