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同室操戈的祸首?
曹家祖训“立后须立贱”,为甄宓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要知道,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231年2月17日,魏明帝曹叡即位不久,便将生母甄夫人的陵墓改迁到河南安阳朝阳陵,予以厚葬,并追尊她为文昭甄皇后

三国绝代佳人排行榜中,“南有二乔,北有甄姬”。“二乔””指的是孙策(此处可a200年5月5日的南京)妻大乔周瑜(此处可a210年12月3日的岳阳)妻小乔。而“甄姬”本是袁绍的儿媳,直到曹操攻陷邺城后,成为曹丕的妻室。曹丕称帝后,甄氏日渐失宠而被赐死。

这样一位见证了诸侯纷争的传奇女子,在史籍中却没有确切的名字。因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写了著名的《洛神赋》,后人怀疑该文是曹植对嫂嫂甄夫人的爱慕和感怀,这才从洛神别名宓妃中取“甄宓(fú)”的称谓。从此,甄宓本人也被赋予上了完美洛神的光环。

影视剧中 甄宓的形象

但“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逐渐失去了原本的面目。

就像被过度神化的谋士诸葛亮(此处可a234年10月8日的五丈原),在《三国演义》中成为“多智而近妖”的“神算子”。

还有断案高手包拯(此处可a999年5月28日的开封)也被历史改变了白面书生的形象,一路被“黑化“为头带月牙、面色铁黑的”包青天“。

同样,后人眼中的甄宓也一直争议不断,人们怀疑她与曹植的不寻常关系,甚至有人将她看作引发曹家同室操戈的红颜祸水。

那么,这桩关于曹魏家的公案真相究竟如何,曹植甄宓的叔嫂恋是否成立呢?

第一,从引发争议的那篇《洛神赋》来看,叔嫂恋为后人附会。

《洛神赋》原名《感鄄(juàn)赋》,是曹植(此处可a232年12月27日的洛阳)在黄初三年从京师洛阳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有感于伏羲之女洛神而作。

因为“鄄”和“甄”在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通用互文的。于是,后世有人推测《感鄄赋》其实等于《感甄赋》。而“甄”指的就是一年前被曹丕赐死的甄夫人曹植洛神之名缅怀甄妃

但我们论及历史人物,抛不开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当时曹丕刚即位,随即便杀了曹植身边的谋士丁仪丁廙(yì)二人。连曹植本人也时刻处于监视之下。一日,爱饮酒的曹植被监国使者告发,他在封地“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于是曹植被贬为鄄城王。

曹植处在这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动状态下,哪还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写赋追思嫂嫂。

其实,曹植《洛神赋》的目的非常明确,在序文里写道“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他学的是宋玉写《神女赋》,用男女之情比喻君臣大义。这是曹植在向魏文帝曹丕表忠心呢。

以男女之情托君臣之义的手法,在汉末三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远至屈原《离骚》宋玉的《神女赋》,近则张衡的《四愁诗》,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曹丕读了《洛神赋》之后,大为感慨,作《燕歌行》,自比美人,可看作对《洛神赋》的回应。

可见,从唐朝才开始流传出来的“植甄CP”传说并不可信。

甄宓画像

第二,从曹植甄宓的生平交集点来看,两人有无法逾越的鸿沟。

站队“植甄CP”组的后人寻找到二人的一个关键交集点就是在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此处可a2009年12月27日的安阳)东征孙权,当时随军出征的有曹操卞夫人曹丕以及甄宓的一双儿女。唯独生病的甄宓和守城的曹植留在了邺城。

这年,邺城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建安七子”中就有王粲陈琳等五位死于这场瘟疫。于是,推测生病的甄宓,极有可能染上了瘟疫。而对于正负责整个邺城安全的最高长官曹植来说,甄宓无疑是他头号需要关照的对象。

一年后,曹操(此处可a220年3月15日的洛阳)大军返回,卞夫人看到儿媳甄宓不但没有流露出思念儿女的愁态,反而光彩照人,“颜色更盛”。于是,后人臆测这是曹植甄宓在同时留守邺城期间,建立了感情,喜不自胜。

但问题的关键是甄宓的回答,“(叡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意思是儿女们都跟着卞夫人,没什么需要担忧的。

这是甄宓在表达对婆婆卞夫人的信任。甄氏一直就以孝顺公婆闻名,这个“颜色更盛”的例子正是《魏书》留下来为证明甄宓的贤德和对公婆的忠心。

这就是甄宓需要面对的现实。曾经身为曹家公敌袁绍(此处可a202年6月28日的邯郸)的儿媳,二度出嫁曹丕,地位是卑微的。于是,她需要时刻维护与公婆的良好关系,万不敢越道德禁忌——叔嫂恋的雷池一步。

甄宓朝阳陵的遗址

那么,苦心经营和维系与曹家关系的甄宓最终为何又落得被曹丕赐死的结局呢?

第一,直接起因是曹丕新宠郭皇后进谗言,说甄宓曹丕多有抱怨之词。

这位郭皇后是一个有智谋而工于心计的女人,在曹丕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过程也经常出谋划策,常伴左右。《三国志》记载“文帝定为嗣,(郭)后有谋焉。”

曹丕(此处可a220年12月11日的许昌)称帝之后,郭夫人便向曹丕进言,称甄宓经常说出一些怨怼丈夫曹丕的言语。证据就是甄宓所写的《塘上行》,“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曹丕听后盛怒,随即赐死了甄妃。相传郭皇后恐怕甄宓死后,冤魂回来报复,将她的尸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死状甚是悲惨。

第二,甄宓未能立后,乃至被曹丕所杀,与曹家忌惮世家大族也不无关系。

曹丕即位之后,“立后须立贱”成为他考虑的主要因素。

东汉的开国功臣邓禹窦融都让自己的女儿当上了皇后。外戚势力日益强大,把持皇权,王莽(此处可a公元9年1月15日的洛阳)改制便是教训。于是,曹魏祖孙三代在选后方面有意“立贱”,以免外戚坐大。

曹操的正妻卞皇后,出身于歌伎之家,地位低微。曹丕杀了甄宓以后所立的郭皇后,也是世代县吏出身,身份卑微。而甄宓则不同,她最初能够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通婚,背后正是有着门第显赫的中山甄氏做支撑。

结果,高门显族的出身反而成为甄宓曹丕忌惮,乃至杀害的理由。

然而,在曹家“立后立贱”的祖训背后却有一个士族集团崛起的社会大背景。曹魏皇室之所以忌惮,是因为士族力量正在不断壮大。

终于,士族代表司马懿(此处可a249年2月5日的洛阳)通过高平陵政变(此处可a249年2月9日的洛阳),窃取了曹家的政权。同时,世家大族的观念和趣味强加到全社会,连皇家也是士族的一员,对门当户对等士族观念全盘接受。

曹丕依据曹家“立后立贱”的祖训废掉甄宓,也正是担心在统治系统内部出现小集团导致外戚专权,这再次验证了卢梭陷阱。(详见规律52-卢梭陷阱:小心系统内部的“小集团”

同时,郭皇后甄宓的陷害乃至被杀,也印证着曹魏皇室陷入了以损害他人换取自己利益的“零和博弈”规律。(详见规律25 - 零和矛盾:“蛋糕”做不大会发生什么?

历代评价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

”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於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陈寿《三国志》

”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争之如此?“

——杨慎(明)《升庵集》

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周公。”

——孔融(建安七子之一)

阅读数 8.3万
打开全知识APP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