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1861年湘军入皖;后果: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南京)。
文/唐凯琳
前因
曾国藩率湘军打退了太平军,面对内忧外困,以曾国藩为首的洋务派大臣开始想要创建属于中国自己的军工厂。
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创建了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军械所”,它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
而就在两年前,长江这一片地区还并不太平。曾国藩当时率湘军顺江流而下,在鄱阳湖口与太平军大战,反复拉锯,几成对峙,经过两年的艰苦激战,终于打退了太平军。
然而仗是打赢了,曾国藩却忧心忡忡......

清朝时,安徽公认的中心是安庆
曾国藩忧心什么呢?
原来此时的清朝内有太平军骚乱,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湘军虽勇猛,但是武器装备实在落后,回想初战太平军,屡次战败,曾国藩几次欲跳水自尽。在这种力量对比的刺激下,曾国藩也意识到只有添习火器,操练技艺,训练纯熟,使火器和兵力达到最高水平,才能在对抗敌人的时候游刃有余。
而此时的曾国藩,为达到这个目标,只能不断花银子购买西方的轮船枪炮。但也在此期间逐渐产生了学习先进技术,自己仿造船炮的想法。
于是,建立军工企业的想法在曾国藩脑海中逐渐成型。
占领安庆六天后,曾国藩就开始考虑并着手筹建机器局。但是难题来了,眼前身边都是些八股取士出来的“文科生”,可军事工业得依靠理科生们呀!曾国藩遂下令找寻技巧能人,不拘一格降人才。
很快,徐寿、华蘅芳这两位那个时代里的奇人被江苏巡抚薜焕推荐到曾国藩的面前。
他两原本想靠科举入仕的文科生,结果八股文实在是太难背,尤其是徐寿,从小就很聪明,但是连童子试都过不了,后来终于放弃了科举,一头钻进了科技的大网,研究经世致用的东西。在这条路上,他与同乡华蘅芳结成了好伙伴,二人虚心求教当时在数学和西学上已经颇有名气的李善兰。由于二人求知若渴的目光太过“如狼似虎”,李善兰答应成为了他们的老师。这两人天生就是理科生的料,反应敏捷,实践能力强,因此,很快就在业界小有名气了。

徐寿
当曾国藩找到他们,邀请他们加入军械所的筹办时,徐寿、华蘅芳一听就乐了,因为他们终于得以施展浑身才华和实现其心中的报复。因此,他们加入了曾国藩的队伍。
其实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人才问题是军工厂表面的问题,只要花精力,总归有解决之道。而清廷内部的政治问题,也是曾国藩的军工厂必须认真对待的潜在问题。政治老油条曾国藩深谙此道。
为何这么说呢?
曾国藩深知自己组织的湘军,在清帝看来,更多是镇压太平军的权宜之计,卸磨杀驴更未可知。此时再组织军工厂,到时候因此被政敌参一本可吃不了兜着走。更何况自己是个汉人,朝廷打心里并不信任,几年前本打算给个自己个湖北巡抚的官,后来被换成了兵部侍郎这个虚职,可见一斑。
为了消除朝廷的疑心,谨慎行事的曾国藩聪明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1862年1月,曾国藩正式命名这个局为“安庆内军械所”。这样一来,安庆“内”军械所代表的含义就是,这只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可以说,曾国藩在一开始,就意识到并堵住了反对派的嘴。

安庆内军械所
在曾国藩的小心运营和徐寿、华蘅芳为代表的数学、机械、天文、法律、经济、化工等上百名中国专家和能工巧匠的努力下,安庆内军械所克服了规模小,设备简陋的困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如1862年的初春,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就在安庆内军械所研制成功。同年底,又试制成一艘小火轮,成为后来“黄鹄”号的雏形。1863年初便开始生产各种劈山炮和开花炮弹......
可以说,在太平天国战场硝烟余烬的安庆城,中国的机器时代来临了!
后果
安庆内军械所由安庆迁往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
结论: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起,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