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运作之后,楚怀王再次被张仪给骗了。张仪被楚王从监狱里面放出来,重获新生。
正在此时,还没有离开楚国,张仪听说了苏秦的死讯。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
本来准备启程回秦国的张仪,决定暂时不回去了,他决定干一票大的。
1 上路
说起苏秦,张仪的心中充满了感激。
二十多年之前,公元前333年,苏秦凭着他的“合纵抗秦”策略,纵横六国。
在这期间,正是因为苏秦智激张仪,并资助他来到秦国,张仪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刚开始,由于苏秦对他的冷漠拒绝,张仪怀恨在心。一直到张仪成功当上秦国的相国,他才知道这背后,原来都是苏秦的精心运作。
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感动不已。张仪承诺,只要苏秦活着,他就不与苏秦为敌。
此后的二十多年之间,合纵和连横成为战国江湖争斗的主旋律。围绕魏国,张仪与公孙衍进行了五个回合的较量,最终以张仪的胜利告终。
然而对于苏秦,张仪一直信守承诺,没有与苏秦所在的赵国、燕国、齐国发生直接冲突。苏秦也得以在燕、赵、齐逍遥快活了二十多年。
如今苏秦已死,张仪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二十多年之后,公元前311年,张仪决定重新走一遍苏秦的路,开始他的“连横破纵”之旅。
不过,张仪准备走的路线,和苏秦刚好反过来。
苏秦从燕国开始,到楚国结束。张仪的路线,则是从楚国开始,到燕国结束。
他们的路线,就如同他们所推行的主张一样矛盾。苏秦推销的是合纵,张仪推销的是连横。
2 楚国
还没离开楚国的张仪,计划拿楚国打响第一枪。
要知道,此时的张仪可是刚刚被楚怀王从牢里面放出来。
楚怀王也没想到,张仪这家伙真是不知死活,刚刚从牢里放出来,就立刻跑回来,劝说楚国与秦国结盟修好。
对于张仪的厚脸皮,楚怀王也是无语,只能听张仪把话说完。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关,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对于楚国,张仪的策略是:恐吓。
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是二十多年之前的那个强大的楚国。几年之前,在张仪的欺骗和秦国的进攻下,楚国丧失了大片的土地。
此时的楚国国君,也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楚威王,而是稀里糊涂的楚怀王。
说起楚怀王,刚即位之初也还是比较清醒的,任用屈原等一批忠臣良将,将楚国霸业推到最高点。随后楚怀王就陷入了奸臣和嫔妃的谗言之中,屈原被流放,楚国也日渐衰落。
他自己更是被张仪耍得团团转。终于到后来,楚怀王不听劝告,只身前往与秦国会盟,最终被囚禁在秦国,一直到死。
此时楚国西边的巴、蜀地区已经被秦国夺取,因此如果秦国想进攻楚国,直接顺长江而下,不用十日即到。
对于秦国军兵的战斗力,楚怀王是有深刻认识的,那都是血的教训。听到张仪这么说,楚怀王直冒冷汗。
同时,张仪利用楚国和魏国、韩国等合纵格局的脆弱,表示如果楚国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就会要挟韩国和魏国来攻击楚国,这样一来楚国将三面受敌,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张仪说,如果秦要攻打楚国,三个月之内楚国就危在旦夕,即使其他诸侯发兵来救,也要拖到半年以上,这时候楚国亡都亡了。
此时,楚国的朝中已经没有了屈原。在张仪的恐吓之下,楚怀王只得应允,与秦国结盟。
拿下楚国,张仪的连横计划,打响了第一枪。
3 韩国
离开楚国,张仪北上,来到了韩国。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对于韩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打击。
此时的韩国,已经在秦国的轮番打击下,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张仪毫不掩饰地指出了秦国的强大与韩国的弱小。
首先是实力的对比,此时韩国的地盘狭小,土地贫瘠,粮草不足支撑两年;
接下来是军力的对比,韩国的士兵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万,而秦国的精兵良将就不下百万。
然后是战斗力的对比,山东六国的士兵要披挂甲胄才能上战场,而秦国士兵都是赤膊上阵的凶悍之徒。
看看张仪口中秦国士兵的凶悍形象,“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秦军真是虎狼之师,秦国真是虎狼之国。
顺便说句题外话,在这段话中张仪提到了两个勇士,孟贲和乌获。这两位是当时天下闻名的秦国大力士,是秦国凶悍的代表。
这两位大力士后来却惹了麻烦。几年之后,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打了胜仗的秦武王跑到周天子那里,和他们两个一起比赛举鼎。
他们两个力气的确大,能够把鼎举起来。轮到秦武王,虽然说他也是天生神力,但实力毕竟有限。在这两位勇士面前,秦武王明知不行,却挨不过面子,结果竟然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死了,这两位也没好果子吃,直接被夷灭三族。如此勇士,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是有些可惜。
不过这是题外话,接着回到张仪说服韩襄王这边来。
韩襄王自知实力不济,只能听从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好。
4 齐国
离开韩国,张仪直接跳过了魏国,去了齐国。
为什么不去魏国呢?不用去。

魏国,早就被张仪经营成了秦国的后花园。
为了争夺魏国,张仪与公孙衍之间进行了五个回合的交锋。魏国被作为“合纵VS连横”的筹码抢来抢去。最终以张仪的胜利告终,魏国再次拜服在秦国脚下。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对于齐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威胁。
曾经的齐威王时期,文有邹忌、淳于髡,武有田忌、孙膑。齐国在对抗魏国之时,于马陵之战一举击溃魏国,杀敌十万,庞涓自杀。
然而此时的齐国,已非昨日之齐国。
此时的国君,也不是那个从谏如流的齐威王,而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齐宣王。关于齐宣王,著名的成语“滥竽充数”也是出现在他的身上。
此时的齐国,唯一的优势就是距离秦国比较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
然而张仪毫不留情地揭穿了齐宣王心中的这一层侥幸。
张仪把真实的局面摆在了齐宣王的面前:楚国经和秦国已结盟,韩国、魏国、赵国都已经向秦国割地求和。如今的齐国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一旦秦国发兵,齐国危在旦夕。
张仪这么一说,直接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于是赶紧求和。
4 赵国
离开齐国,张仪来到了赵国,准备搞定这个最难啃的骨头。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
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对于赵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吹捧。
赵国,是张仪这次连横破纵之旅中,最难啃的一个骨头。
与楚国、齐国的衰落不同,如今赵国的国君是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此时赵国的实力正在蒸蒸日上。
面对赵武灵王,张仪采取了和当年苏秦面对楚威王时候一样的策略,那就是吹捧。张仪把赵国的实力吹到天上去了,反而把秦国说得跟小弟一样。
当然,除了吹捧之外,张仪也进行了威胁。
听到张仪的吹捧,赵武灵王自然是高兴的。在他看来,天下诸侯国之中,只有秦国可以入得了他的法眼。
听到张仪所说的威胁,赵武灵王也是心知肚明的。赵国现在虽说实力逐渐提升,但面对秦国还是显得弱小,更不用说再加上楚国、齐国、韩国、魏国的协助。
对于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这样的提议,赵武灵王欣然同意。

5 燕国
搞定赵国之后,张仪向东,来到了连横之旅的最后一站:燕国。
《资治通鉴》原文:
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对于燕国,张仪采取的策略是:劝降。
在搞定赵国之后,面对实力弱小的燕国,最后这点事就好办多了。
张仪毫不留情地指出,如果燕国不听话,那么秦国和赵国一同发兵,直接就可以把你这边缘小国给灭了。
同时,张仪也说明了燕国依附于秦国的好处。如果燕国选择与秦国交好,那么秦国就是燕国的大哥。有秦国这个大哥罩着,齐国和赵国自然不敢欺负你。
这个好处,就是齐国和赵国不欺负燕国。
等等,张仪说的这个好处,不是跟苏秦当年所说的一模一样吗?
苏秦说,来合纵吧。六国合纵,亲如一家人,赵国和齐国就不会欺负你了。
张仪说,来连横吧。燕国认秦国当大哥,这样赵国和齐国就不敢欺负你了。
好吧,你们厉害,怎么说都有理。
燕王只得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