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为何崩溃?有何影响

北魏,一个由古代鲜卑族所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而在北魏最为知名一个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了。而今天所讲的是在孝文帝在位期间所发布的均田制。因为均田制在历史上的意义并不一般。均田制是怎样在历史上存在近200年的呢?其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迁都洛阳路线示意图

北魏初年,在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而北魏是由鲜卑所建立的,而鲜卑为游牧民族,国家制度极其落后。但在北魏入主中原后,要更好地统治中原的话,需要推行汉化和封建化。因此游牧经济开始向农耕经济转变,土地开始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于是喜闻乐见的土地兼并问题又开始了。这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大量的流民纷纷揭竿而起。

孝文帝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颁布均田令,同时正式开始执行。均田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人,每人授给露田40亩,女子20亩。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还可以额外获得土地,且奴婢人数不限,但土地依旧归属主人。

刚刚接受田地的人,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制在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以终身不还,并且世袭给下一代,禁止买卖。不适合种桑的地方,男子授麻田10亩,女子均田令5亩。而桑田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假如全家都为老弱病残的,则11岁以上的人与残废者各自得到应得的一半田地。

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田地;而地域辽阔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但可以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犯罪流徙或者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则归国家所有。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公田,离职时应该移交后任官。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均田制

在孝文帝去世之后。宣武帝执政后半期对于官员的管辖力度有所下降。原本按照均田制,每户人家只要上缴四丈绢布,当地官吏可能会要数十尺,因而加大了百姓的压力。收粮时,会采用较大的量器收取田租,使百姓们实际上缴的田税大幅增加。农民只得向发放高利贷的人借贷以满足需求,最后因高利贷利息无法偿还,而变卖自己的土地,最终成为流民。

最终北魏的均田制再次崩溃,土地兼并再次出现。六镇起义就是其中的一场起义。北魏开始衰落,到了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的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弱。在宣武帝死后,元诩幼年继位,导致权臣元叉、胡太后相继擅权乱政。一场由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引发的六镇起义爆发了出来。甚至在最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在胡太后被幽禁时,外戚把持朝政,贵族间盛行攀比之风。高阳王元雍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般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要花费数万钱。并且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程度远超石崇等人。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官职都有定价,因此被称为卖官的市场。

均田制

其均田制使荒地被开垦,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随着兼并土地变得严重,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均田制遭到空前破坏。

阅读数 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