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五王之死;后果:中宗李显遇害。
作者:王沫寒/编辑:李曳白
前因
五王之死:706年,以张柬之为首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的五位功臣,因为被武三思陷害而全部惨死。此后,中宗朝政被武三思一派所掌控。
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将武三思和武崇训父子俩杀死,但随后其手下将士倒戈,李重俊被杀,政变失败。
李重俊发动政变是迫于无奈。唐中宗复位后,外戚武三思将功臣张柬之等人赶尽杀绝,武三思如愿以偿,成为唐中宗李显的左膀右臂,武三思把控朝政,权势滔天。

武三思剧照
武三思得势,太子李重俊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个儿子,不是韦皇后所生,太子之位本来轮不到李重俊来坐。先前,李显与韦皇后所生的长子李重润,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但他因为私下议论武则天的男宠,被武则天知道后杀死。李显的二儿子李重福也不得父母喜爱,韦皇后认为,李重润之死是因为李重福告密,因此对李重福十分厌弃。于是,太子之位这么才落到李重俊手里。
李重俊虽然当上了太子,但手中无权无势,一直没什么安全感,最开始的威胁来自妹妹安乐公主。安乐公主从小就备受父皇母后宠爱,李显对她的要求无不不应,还把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这样一来,安乐公主既是皇帝的女儿,又与武家结亲,可谓风光无限。
时间一久,安乐公主得寸进尺,惦记起了皇位。在她看来,祖母武则天可以当女皇,自己也不差,他便三番五次请求李显封自己做皇太女。但此事没先例,又有朝臣反对,李显没答应。
安乐公主觉得是李重俊挡了自己当女皇的路,对李重俊处处瞧不上,还对他多加侮辱,甚至对李重俊以奴相称。李重俊身为太子,日子过得极为窝囊,自然把原因统统归到武三思和安乐公主身上,对武氏一派恨之入骨。李重俊难忍心中恶气,决心起兵报复。

安乐公主剧照
李重俊找上了将军李多祚,李多祚之前也参与过神龙政变,拥戴中宗登基,他与武三思没什么纠葛,但他打心眼里对武家独大的势头看不顺眼。听说太子打算诛杀武三思一伙人,两人一拍即合,为了帮助太子,李多祚又去联络了自己的部下李思冲等人,共同举事。
不久之后,李重俊与李多祚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假称封皇帝诏令,直奔武三思府第而来。此时武三思正和儿子武崇训在家饮酒作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死期已至。
二人听到外面突然传来喧嚣打斗的声音,正要派人去打探一二,羽林军早已闯破府门,直奔二人而来,武三思别说逃命了,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就同儿子武崇训一起,被太子李重俊乱剑砍死。
李重俊顺利杀掉了武三思父子,但与武三思一派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此时正与皇帝在宫中,于是他们又接着向宫中进发。可在皇帝李显看来,太子李重俊突然起兵,杀了自己最信重的人,又直奔自己而来,定是叛乱无疑,于是连忙调兵,并赶往玄武门,与李多祚等人对峙。
为了尽快剿灭李多祚的叛军,皇帝李显向羽林军保证,只要众将士不再追随李多祚反叛,不仅可以赦免众人罪责,反而予以高官厚禄。羽林军将士这才明白,原来太子的行动并非皇帝诏令,自己跟随太子矫诏起兵,岂不是犯下了谋逆之罪。

唐中宗剧照
为了保住身家性命,羽林军将士们调头杀死了李多祚等人。太子李重俊在混乱中突出重围,只随身带了几十侍从,匆匆逃往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到了这个地步,太子和他的随身侍从都知道大势已去,李重俊的侍从趁他休息时不备,将李重俊刺杀,用李重俊的头颅抵罪。
李重俊的景龙政变就此失败,但中宗李显非但没有因为失去一个儿子感到痛惜,反而将李重俊头颅拿来祭奠武氏父子,安抚安乐公主和韦皇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越发强大了。
后果
中宗李显遇害: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将李崇茂立为皇帝,以太后身份掌控朝政。
结论:景龙政变是李重俊为保储位,除掉武氏家族势力发动的政变,反映了唐朝储位不稳,外戚干政的混乱局面,政变失败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势力更盛,为中宗被毒杀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