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袁绍夺取冀州;后果:官渡之战。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前因
袁绍夺取冀州:191年,袁绍用巧取豪夺的方式,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夺取冀州,并通过界桥之战击溃幽州公孙瓒的铁甲兵,在冀州站稳脚跟。
197年,已经占据黄河北岸三州(冀州、并州、青州)之地的袁绍,对占据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北)的公孙瓒发起总攻,公孙瓒兵败自杀,袁绍统一河北四州,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地方割据势力。
袁绍和公孙瓒交恶好几年了,但这次下死手打公孙瓒,其实主要是曹操搞的鬼。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大本营许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了道德制高点,让袁绍嫉妒不已。所以袁绍总找曹操的麻烦,一个一个表文上去,要不跟他要官做,要不让曹操把汉献帝从许昌迁到距离冀州更近的甄城。

袁绍
论实力,曹操这时候还打不过袁绍,如果袁绍总盯着自己,他就没精力对付外围的吕布、袁术等人了。为了把袁绍的注意力引向别处,曹操用了个特别聪明的办法。他借汉献帝的名义,封袁绍为青州、冀州、并州、幽州四州的州牧。
这表面是为安抚袁绍给他封官,但实际是将祸水引向北方幽州。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提到的四个州,当时仅有前三州是袁绍的地盘,而幽州还在公孙瓒手里。就是说,袁绍空有幽州牧之名,没任何实际意义。这不明摆着鼓励袁绍自己去争取幽州的控制权吗?只要袁绍把目光转向公孙瓒,曹操就能清净一段时间。
袁绍果然上当,发兵攻打公孙瓒。
自从公孙瓒跟袁绍交恶以来,公孙瓒为预防袁绍进攻,在两家交界处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碉堡群。有多宏大呢?外围是十层圆形堑壕,在各层堑壕之间的环形空地上,建有上千座高台,每个高台都高达十几米。公孙瓒住在最中间,他的部署则分守在各个高台里,而高台外围,还有众多军事据点。

河北地图
袁绍开始有点轻敌了,觉得之前公孙瓒是他的手下败将,根本无需调动大规模军队。但他没成想碉堡群这么难打,围了一年多,都没琢磨出攻破这种防御体系的办法。袁绍这才重视起来,调动十万大军和一大群谋士。加之粮食、衣物和武器得到充足的补充,袁绍本人又顶风冒雪亲自督战,袁军士气大振。
这次袁绍就顺利多了。
他首先对碉堡群外围的据点分割包围。公孙瓒坐在中间最高的高楼上,看见据点被攻也不救援。他的理由是,如果出兵援救,被围攻的人都指望援军,就不卖力死战了。殊不知,正是这种荒唐的逻辑,才让部下不肯死战的:被主帅弃之不管,他们干脆举手投降。所以外围据点纷纷瓦解。
袁绍开始攻打碉堡群,这次他打得非常聪明。
他派小股部队每天挑战,而大队人马则偷偷往碉堡群底下挖地道。挖通的部分,用粗壮的柱子支起来,然后继续往里挖,等挖得差不多了,所有人撤出来,再往地道里放一把火,把柱子全部烧毁。上头是沉重的碉堡,下头是没有支柱的空地道,顿时坍塌,不只砸死多少人。

白马将军公孙瓒
公孙瓒支撑不下去了,写信给驻守在外的儿子公孙续,让他以放火为号,两方内外夹击袁绍军。结果敢死队送信出来,被袁绍活捉。袁绍将计就计,在约定的时间放火,骗公孙瓒出城。公孙瓒不知有诈,以为儿子在跟自己打配合,集中残余兵力,奋力突围,结果进入袁绍预先布置的口袋阵中。
公孙瓒的溃败可想而知,他在众将保护下逃回堡垒,但已自知再无回天之力。他用绳索把亲属全部勒死,然后放火自焚。白马将军终于陨灭,幽州也终于落到袁绍手中。
袁绍统一河北四州,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后果
官渡之战:200年,统一河北的袁绍,想进一步发展实力,进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双方在官渡发生激战,袁军溃败。
结论:曹操虽然暂时将来自袁绍的威胁引向公孙瓒,但随着双方各自攻城略地,实力攀升,二人终于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两大诸侯,而二人之间的对决也必将到来。